【你有飲食失調症嗎?】抑鬱焦慮無自信 精神性暴食厭食者極怕肥

撰文:尹嘉蔚2017-09-07 08:28更新:2021-05-26 08:59

飲食失調症(Eating Disorders)是一種對食物與體重的困擾行為,患者會以極端的方式防止體重增加,不僅是斤斤計較體重,還會極端控制飲食。很多人並不知道飲食失調也可以是對「健康飲食」的一種「過份執着」。

飲食失調症主要有兩種:精神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和精神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患有前者會暴飲暴食,隨後以扣喉催吐、瀉藥及減肥藥等方式不讓體重增加。後者則會避免高卡路里的食物,拼命運動讓自己維持於飢餓的狀態。

(iStock)
(iStock)

節食(Dieting)是最常見引致飲食失調的原因之一,患者以年輕女性居多,根據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的數字,每100名女性有4位會在一生中患上暴飲暴食症一次;每150名女性則有1位受神經性厭食症影響。相反,每1000名男士只有1位患上神經性厭食症,但男士往往不敢求助,令他們的情況更嚴重。

精神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是較常見的飲食障礙,和厭食症病人一樣,她們極害怕肥胖,或因焦慮等情緒問題,利用暴食食物減壓而不能自控。患者會於極短的時間內進食大量食物(特別是高糖及高脂食物),暴食後會感內疚和自責,在壓力大的時候會狂食來解決情緒焦慮,為避免從暴食中攝取過量卡路里。患者會扣喉嘔吐、服食瀉藥或過量運動,然後重複地暴食及「淨化腸胃」,造成惡性循環。有別於厭食症患者,暴食症患者的體重通常不會過輕。

平均每星期出現狂食及補償行為至少兩次,而且持續三個月或以上,可被視為患上精神性暴食症。

持續患病對健康的影響: 血壓低、心律不整、長期扣喉、胃酸灼傷口腔、牙齒脫落、蛀牙及牙黃、腸道蠕動減慢,影響消化或吸收,甚至令腸道、食道及胃壁破裂及女性經期失調。

精神性暴食症會於極短時間,不自控地進食大量高糖高脂食物,來解決情緒焦慮,事後感內疚和自責。(iStock)
精神性暴食症會於極短時間,不自控地進食大量高糖高脂食物,來解決情緒焦慮,事後感內疚和自責。(iStock)

患者可能覺得︰

羞愧或情緒低落

感到自我失控,想努力重新找回主導權

討厭自己的身體

抑鬱或焦慮

覺得自己很肥

麻木、對暴飲和催吐不能自已

情緒大起大落

無人分擔你的感受而覺得孤獨

患者可能做出的事情:

節食、絕食、偷食、挑食

扣喉、濫用瀉藥

暴食覺得不健康的食物

暴食後劇烈運動以消耗暴食得來的熱量

精神性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患者極端關注體重,極端恐懼肥胖或強烈渴求纖瘦。病人會透過節食、令自己嘔吐、過量的運動、或服食藥物(例如抑壓食慾的藥物、瀉藥、利尿劑)去減重,終導致營養不良及其他疾病。患者並非失去食慾,而是腦中不停想着食物。患者體重會劇降,肌肉、骨骼的強度及荷爾蒙分泌都會受損,最明顯的改變是女性停經,男性喪失性功能。

精神性厭食症患者極端恐懼肥胖,也是討厭自我和自卑的一種表現。 (iStock)
精神性厭食症患者極端恐懼肥胖,也是討厭自我和自卑的一種表現。 (iStock)

​有人認為厭食等於減肥瘦身,然而這是對病患者認知不足的誤解。厭食不以健康為目標,而是討厭自我和自卑的一種表現。

患者可能覺得︰

整天只想着如何節食

追求完美主義

焦慮、抑鬱、想自殺

極懼怕體重上升

不想見人

進食等於對生命失去控制

不同意自己已經很瘦

因厭食而在親友面前偷偷摸摸

患者可能做出的事情:

絕食、丟棄食物 

穿厚衣物保暖或掩蓋自覺肥胖的身體

減肥上癮,對卡路里過度擔心

濫用減肥藥、瀉藥及節食藥

扣喉,避免高糖份和高脂肪的食物

只吃一種顏色的食物

不能自已地劇烈運動

把食物分了好和壞,只吃「好」的食物

任何社會壓力、身心健康問題會增加患上飲食失調的機會,利用不適當的飲食習慣以獲得安全感。醫學界仍未清楚引起飲食失調的大腦病變。當中可攝及的成因︰

  • 遺傳因素,若家族有飲食失調的歷史,患病的風險會高7至12倍。

  • 或與血清素多寡有關,因為「血清素」是大腦控制進食行為的傳遞訊息物質,相信與飲食失調有關。

  • 基於個人性格,包括完美主義、容易自卑及自責、喜歡和別人比較、有強迫症傾向、缺乏自信和表達能力、患抑鬱症、焦慮症及躁鬱症的男女會較易患上。

飲食失調症可以是對「健康飲食」的一種「過份執着」,患者極端地控制飲食與體重,進食後以扣喉催吐不讓體重增加。(iStock)
飲食失調症可以是對「健康飲食」的一種「過份執着」,患者極端地控制飲食與體重,進食後以扣喉催吐不讓體重增加。(iStock)

飲食失調症常與其他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物質濫用、焦慮症多共同發生。喜歡吃東西跟暴食並不等同,食量少也不等於厭食。

想知道自己是否患上飲食失調,試試下面的自我評估問卷。 *注意:此問卷所得分數只作參考,而非專業診斷。有疑問者可向醫生作進一步求證。

資料來源︰mind.org.hk/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英國皇家精神科學院 /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中心/台灣CFH健康知識網/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進食失調中心/Life Content.net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