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對精神分裂症多誤解 康復者亦曾因自行減藥而復發

撰文:黃詠榆2018-09-30 06:22更新:2018-09-30 09:04

早前有關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組織進行了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公眾及患者誤以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

除此之外,部分受訪者亦誤以為心理治療或行為治療能取代服藥。

有精神分裂症康復者坦言,自己在患病初期同樣有上述誤解,更曾因自行減藥,令病情復發。

有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公眾及患者誤以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黃詠榆攝)
有調查發現,大部分受訪公眾及患者誤以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黃詠榆攝)

親友誤以為精神分裂症由性格問題引致

精神分裂症康復者王耀強今年61歲,病齡38年,過去曾因兩次減藥而復發。王憶述,於1980年確診時,周遭親友皆指因他性格執著、鑽牛角尖,「呀強睇得唔開!」親友甚至著他不要吃藥,認為服藥令人記憶力下降,鼓勵他多參加活動、出街,指性格開朗便能改善病情。王指,在患病初期同樣有同樣誤解,後期才知道精神分裂症是腦部疾病,而非由心理、性格問題引致。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心理或行為治療可作輔助,但絕不能代替藥物治療。(黃詠榆攝)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心理或行為治療可作輔助,但絕不能代替藥物治療。(黃詠榆攝)
王耀強指,減藥後「開始幻想有人跟蹤自己,有把聲叫我跳落嚟,懷疑人哋有陰謀。」(黃詠榆攝)
王耀強指,減藥後「開始幻想有人跟蹤自己,有把聲叫我跳落嚟,懷疑人哋有陰謀。」(黃詠榆攝)

因工作壓力減藥 反令病情復發

王又指,2010年受當時女朋友影響而轉工,「由辦公室助理轉做售貨員,希望賺多啲錢。」但工作壓力大,服藥又影響到記憶力,他萌生了減藥的念頭。王直言,減藥後人的確較「醒目」,「但開始幻想有人跟蹤自己,有把聲叫我跳落嚟,懷疑人哋有陰謀。」有天晚上終發現「唔對路」,在家人陪同下到醫院求助,接受治療、重新服藥,才能康復,目前仍需靠藥物控制病情。

坊間誤解針劑為「懵仔針」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指,心理或行為治療可作輔助,運動也有助患者保持心境開朗,但絕不能代替藥物治療。

團體指出,坊間誤以為「打針一定係懵仔針」,強調使用針劑不代表患者的病情比過去或使用口服藥物者更嚴重,針劑與口服藥可以是同樣成分。團體建議,政府應增撥資源,讓患者可轉用第二代長效針劑治療,避免患者因忘記或拒絕服藥,而增加復發風險。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