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瀉】抑鬱緊張便肚痛?長期胃炎致癌變?5款湯水穴位健脾止瀉

撰文:醫思集2020-10-04 13:14更新:2022-12-25 03:53

肚痛、胃痛、胃脹及消化不良等腸胃疾病在香港十分普遍,有些人更會每次用餐後就胃脹及胃酸倒流,羅光輝註冊中醫師撰文指,此徵狀有可能因食滯所致。

他舉出常見的5種腸胃病,包括久坐冷氣房及愛食生冷可致寒濕困脾、愛食辛辣食物可致腸胃濕熱、脾胃不適更會影響肝臟,引致口乾口苦、月經失調等。不如看看有什麼食療及穴位保健!

撰文:註冊中醫師羅光輝

都市人生活節奏緊迫,消化系統問題尤為多發。除了常見的便秘之外,經常腹痛腹瀉也令人苦不堪言。

腸胃病的表現不止腹瀉,更有可能令人感到口苦口乾、打嗝等等。(giorgiotrovato/unsplash)
腸胃病的表現不止腹瀉,更有可能令人感到口苦口乾、打嗝等等。(giorgiotrovato/unsplash)

肚瀉的成因

肚瀉的常見原因是飲食不潔,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嚴重者足以致命。

另一種常見的原因是由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的慢性胃炎,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第一位。患者可出現上腹痛或不適、上腹脹、早飽(吃的食物份量較平時少便感到飽)、噯氣(打嗝)、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大部分患者在幽門螺旋桿菌(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檢測呈陽性,且長期的炎症反應可能導致癌變,絕不容忽視。

藥物應根據體質、病情

筆者臨床上常遇到因胃部檢測出幽門螺旋桿菌而求診的胃炎患者,他們往往提出疑問:「中藥是否可以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其實大眾對中醫治病的方法仍不太了解。

中醫治病著重的是顧護人體正氣,透過增強其自身免疫力而達到治病強身之效。雖然科學研究早已發現,超過30種中藥被證明對幽門螺旋桿菌有顯著抑制作用。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例子(按圖了解👇👇👇)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中藥(01製圖)
+5

但這是否意味著患者盡量服用這些藥物便能痊愈?當然不是。藥材中既有寒性的,也有溫性的,所以醫師需通過辨證論治、患者的體質、病情而選用對應的藥材,不論患者的消化系統疾病是否由病菌引起,是何種病菌引起,都能藥到病除。

腸胃病有不同範疇

5種常見的腸胃病證型及治療方法

  • 1. 食滯腸胃:飽餐後胃脹、腹痛

如患者平時並無任何腸胃不適,只是偶爾因飽餐之後出現持續的胃脹,反酸(胃酸倒流),噯氣(打嗝),腹痛,大便黏臭不成形,甚至夾雜不消化之物,這是食滯腸胃的表現。

治療:消食導滯

中醫治法以消食導滯為主,方劑可選用「保和丸」加減治療;症狀較輕微者,可自行製作「三仙消積茶」紓緩不適。

▼三仙消積茶(1人分量):(按圖了解👇👇👇)

三仙消積茶食譜(01製圖)
三仙消積茶食譜(01製圖)
三仙消積茶食譜(01製圖)
三仙消積茶食譜(01製圖)
  • 2. 寒濕困脾:糞便水樣、或伴有鼻塞

如患者在短期內出現腹痛腹瀉,胃脹腸鳴(胃腸蠕動聲響頻繁),糞便水漾,可伴隨惡寒(自覺怕冷)、鼻塞、頭痛、肢體痠痛等外感症狀,這是寒濕困脾的表現。

受寒易引致腹瀉

在香港此類患者尤為常見,由於人們久坐冷氣房、缺乏戶外活動,導致體內陽氣受遏。加上飲食習慣,偏好食用水果、魚生、雪糕、飲用冰凍飲料等生冷寒涼之物,致使腸胃中寒濕偏盛。這種體質的人一旦吹了風受了寒,便很容易引致洩瀉(腹瀉)。

治療:芳香化濕

中醫治法以解表散寒,芳香化濕為主,一般以「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近來新型肺炎肆虐,寒濕體質的人尤其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適量服用「藿香正氣散」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症狀輕微者,可以自行製作「藿香醒胃茶」緩解不適。

▼藿香醒胃茶(1人分量):(按圖了解👇👇👇)

  • 3. 腸胃濕熱:煩熱口渴、瀉後不爽

如患者瀉下急迫、伴有腹痛或瀉後不爽、大便黃褐而臭、肛門灼熱、煩熱口渴、小便短赤(量少、色深黄,甚至帶紅),這是腸胃濕熱的表現。

飲過量涼茶清熱 傷脾胃

香港氣候炎熱潮濕,我們體內濕氣較重,如果濕邪積聚日久沒有及時治療,又或者飲食上過於辛辣肥膩,便會化熱,形成濕熱體質。這種體質的人十分普遍,尤為難治,因這類人表面上熱症明顯,但若其過量飲用清熱解毒之品如涼茶,卻會損傷脾胃。

治療:清利濕熱

由於脾胃是化濕的重要臟腑,若脾胃功能受損,會加劇體內濕濁堆積。而濕重又會再化熱,如此惡性循環,纏綿難癒。因此,此類患者腹瀉發作時,中醫會採用「急則治其標」的原則,治法以清利濕熱為主,方劑可選用「葛根芩連湯」治療;當患者腹瀉症狀緩解,宜以健脾化濕,佐以清熱之法繼續調理,可自行製作「粉葛土茯苓老鴨湯」。

▼粉葛土茯苓老鴨湯(2人分量):(按圖了解👇👇👇)

  • 4. 肝氣乘脾:口乾口苦、月經失調

另有一類證型稱為肝氣乘脾(即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常常被人忽視。在中醫角度,很多脾胃疾病都與肝氣不舒關係密切。中醫理論的「肝」並非一個器官,而是一個系統名稱。

都市人生活壓力巨大,身心都難以舒暢,經常感到煩躁、鬱悶,導致肝的功能失常,表現為偏頭痛、兩側脅肋脹痛、口乾口苦、月經失調等症狀。當肝氣不調,會影響相鄰臟腑的功能。在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所以肝氣不舒常常會侵犯脾胃。

抑鬱、惱怒和緊張時便腹痛

有一類人,每次抑鬱惱怒或者情緒緊張時就立即腹痛,非要如廁排便不可(西醫上稱為腸易激綜合症)患上此病的人社會交際深受影響,苦不堪言。

治療:疏肝健脾

中醫治法上以疏肝健脾為主,一般以「痛瀉要方」加減治療。但要注意療程相對漫長,要盡量疏導情緒,亦可自行製作「痛瀉要方加味湯」作保健。

▼痛瀉要方加味湯(1人分量):(按圖了解👇👇👇)

  • 5. 脾胃虛弱:糞便夾雜未消化的食物

無論是何種洩瀉,或多或少都夾雜著脾胃虛弱的因素,嚴重者會出現糞便經常夾雜未消化之物,稍進油膩便腹瀉不止,日久還會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治療:健脾益胃

中醫治法上,健脾益胃是大前提,主要以「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所謂「胃病三分治七分養」,對於慢性胃炎和洩瀉患者的調理,堅持飲用小米粥是最佳選擇。

但很多人不得其法,小米粥起效的關鍵是必須熬煮至軟綿綿的程度,否則粗糙的顆粒反而會阻礙脾胃消化,甚至損傷胃壁!亦有人貪圖便利將小米摻進大米中一同煮食,口乾堅硬,並不養胃。

而腹瀉症狀較劇者還可在小米粥中適量加入山藥、芡實、熟薏米,加強健脾止瀉功效。

穴位按壓

除了藥療和食療,醫師會適當利用針灸、拔罐等配合治療脾胃疾病,選取的穴位包括中脘、下脘、天樞等穴,遠端可取足三里、梁丘等穴,大家時常按壓、熱敷這些穴位也有一定功效。

▼按圖找穴位:(按圖了解👇👇👇)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治療脾胃疾病的穴位(01製圖)
+4

最重要的是,飲食定時,避免過飢過飽,少食辛辣、生冷和肥甘厚膩的食物,還要保持情志舒暢,才能從根本源頭上免於患上脾胃病。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7種糞便類型(01製圖)
+15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