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杯使用|正確姿勢置入避免「一秒爆痛」  關鍵要如性愛放鬆?

撰文:周咏詩2022-04-14 07:30更新:2022-04-14 08:41

月經杯使用說明|月事期間使用衛生巾,不少女生覺得侷促不適或引起皮膚或敏感情況,衛生棉條是另一個較舒適選擇,月經杯又如何?想試用但又忐忑不安,放入時會「爆痛」?應該如何使用?真實用家分享經驗及心得,大可放下恐懼,輕鬆嘗試。

月經來潮時,明明已置好護墊也坐立不安?不少月經杯用家指,用後無感令人心動,但新手應何開始?(《少女情懷總是M》劇照 )
月經來潮時,明明已置好護墊也坐立不安?不少月經杯用家指,用後無感令人心動,但新手應何開始?(《少女情懷總是M》劇照 )

挑選月經杯小貼士:手指放進陰道量度長度

挑選月經杯,要挑適合自己的月經杯。台灣YouTuber雪莉是月經杯的長期用家,曾分享挑選月經杯的小貼士,月經杯除了有不同尺寸,不同品牌的月經杯也有不同長度。

選月經杯時要注意長度,首先要把手指放進陰道,找出從陰道口到子宮頸的距離,如果距離多於兩個手指頭屬於「高宮頸」,要選用較長的月經杯以方便取出,剛好兩個手指頭就是正常宮頸、少於兩個手指頭就是「低宮頸」,要使用較短的月經杯才不會凸出尾部。

月經杯有成千上萬個品牌,挑選月經杯也是一大學問。(地球人•愛月亮Facebook)
月經杯有成千上萬個品牌,挑選月經杯也是一大學問。(地球人•愛月亮Facebook)

兩步驟輕鬆取出月經杯

正如第一次戴隱形眼鏡一樣,月經杯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正確地放進陰道,大多數女生對月經杯最大的恐懼就是「拔不出來」。

初次使用的新手或許會經歷「找不到」月經杯拉環或手柄而慌張的情況,有女生分享曾因此幾乎要到醫院求助取出,自此留下陰影。

其實與性事一樣,要順利放入或取出月經杯,最重要是放鬆心情,陰道肌肉才會放鬆,這樣就不會出現月經杯越陷越深的情況。

一般情況下,月經時陰道會處於濕潤狀態,放入月經杯應該不成問題,建議如果真的放不進去,可用水性潤滑劑輔助。台灣YouTuber雪莉在影片中詳細講述放入、拿出月經杯的方法,新手不妨一看,以免碰壁。 【點圖即看】月經「無痛」杯置入陰道小技巧==>

月經杯放進去的折疊方法有兩種,但最多人用的就是C字折和Punchdown,新手可先試這兩種。(影片截圖)
C字折是按住月經杯的中間,平分月經杯。(影片截圖)
側面看就是就是C字型,這種折法杯口部份會較大,尾端會較小。(影片截圖)
另一種折法是Punchdown,手指按壓杯邊緣,一路壓到底。(影片截圖)
按壓住折口位置放進去。(影片截圖)
Punchdown折法杯口會較小,較容易放進去,但尾端會較大。(影片截圖)
不少新手使用月經杯時會被張開的月經杯彈到然後覺得痛,她們往往是把月經杯推到一半還未到達無感區就放開手,因此就會感到痛楚。(影片截圖)
+8

月經杯消毒:滾水消毒留意「燒焦」

月經杯置入陰道,清潔需多加留神。當月經杯的經血滿溢,只需到廁所把經血取出,然後預備好清水沖洗月經杯,就可以重新放到陰道裏,又或多預備一個已消毒的月經杯替換。

月經杯消毒方法如何?台灣YouTube頻道「地球人•愛月亮」分享,最多人使用沸水消毒月經杯,先預備好專屬的消毒鍋子和夾子,水滾後放進去,不同牌子的月經杯,消毒時間或有不同,最好按照說明書指示。消毒月經杯時不時用夾子輔助,以免月經杯貼到鍋邊導致燒焦甚至溶化。

如果旅行時或在家中不方便用鍋子消毒,不妨參考以下的消毒方法:

【月經杯消毒方法】市面上有月經杯專用的清潔杯,把月經杯放進去,然後倒入水蓋過月經杯。(IG@melunaarg)
【月經杯消毒方法】然後把清潔杯放到微波爐裏叮3-5分鐘。(MeLuna官網)
【月經杯消毒方法】另一種消毒方法就是買嬰兒用品消毒片,放進清潔杯中加水。(IG@joanna_0402)
【月經杯消毒方法】月經杯浸泡在消毒水中15分鐘左右就完成消毒,十分方便。(IG@joanna_0402)

同場加映:月經|日本10大好用衛生巾排行榜 邊款吸收力強經得起流量實測?衛生巾|月經苦不堪言的不適,女生都有深切體會,有時還要擔心經血側漏等情況,令人渾身不自在!選擇高品質又舒適的衛生巾是女生的「重要夥伴」,衛生巾要點揀好?衛生巾既好用又舒適有邊幾款?

▼▼▼【按圖看10大好用日本衛生巾排行榜及用家評價,第1位吸收水及清爽度均表現佳,且包裝小巧易攜】▼▼▼

+14

同場加映:私處異味令伴侶性慾全消 「異味」來自濕熱飲中藥茶1星期見效?

私處也要保養,陰道緊緻度之外,氣味也是陰道保養重點。「妹妹」散發異味,對性生活質素有很大影響,若陰道反覆感染要盡快求醫,對症下藥,若因為體質問題而發出異味,則大可從中醫角度,以中藥茶紓緩私處異味情況。

▼▼▼私處感染分2類:體質問題引起的陰道炎,中醫治療可紓緩?(點擊看)▼▼▼

+2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