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頸腫咳嗽小心5大症狀 缺碘屬高危補碘最好食青口!

撰文:梁啟敏2020-07-27 12:20更新:2021-12-14 11:15

頸部腫起可能是患癌徵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女記者普賴斯(Victoria Price)早前獲一位觀眾提醒,指在新聞片段中她的頸部看似腫起來,由於該觀眾曾因頸部出現腫塊後證實患癌,遂勸普賴斯馬上求醫。經檢查後,普賴斯證實不幸患上了甲狀腺癌。究竟甲狀腺癌還有哪些徵狀?成因又是什麼?

有觀眾發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佛羅里達電視台《WFLA》女記者普賴斯(右)頸部腫起,勸她趕快求醫,經檢查後,普賴斯證實不幸患上了甲狀腺癌。(普賴斯Twitter圖片)
有觀眾發現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佛羅里達電視台《WFLA》女記者普賴斯(右)頸部腫起,勸她趕快求醫,經檢查後,普賴斯證實不幸患上了甲狀腺癌。(普賴斯Twitter圖片)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佛羅里達電視台《WFLA》女記者普賴斯(Victoria Price)上月收到一名女觀眾的電子郵件,指出在新聞片段中看到普賴斯的頸部「腫腫的」,擔心她患癌,故勸她趕快求醫。經檢查後,普賴斯證實不幸患上了甲狀腺癌,腫瘤更已從頸部開始擴散,需要盡快動手術,並即時安排切除甲狀腺及部分淋巴結。

甲狀腺癌對香港人來說可能不是十分熟悉,相比大腸癌、肺癌等「頭號殺手」,甲狀腺癌不算很常見。不過,據醫院管理局網頁指,甲狀腺癌其實是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排名第十,於2017年共有884宗病例,其中男性有181人,女性703人,女性比男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高3.8倍。

除了頸部有腫塊這個比較容易看出來的徵兆,甲狀腺癌還有哪些常見徵狀?如果你的聲音持續沙啞、出現頸痛或喉嚨痛、持續咳嗽,都可能是患上甲狀腺癌的警號。

甲狀腺癌常見的5大徵狀:(按圖了解)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甲狀腺癌的症狀 (01製圖)

1. 撫壓頸部前端時發現無痛硬塊,並日漸增大

2. 聲音持續沙啞

3. 頸痛或喉嚨痛,有時連耳朵也感到痛楚

4. 吞嚥或呼吸困難,有壓迫感

5. 持續咳嗽,但沒有其他感冒跡象

甲狀腺是什麼?(按圖了解)

甲狀腺是什麼?(01製圖)
甲狀腺是什麼?(01製圖)
甲狀腺是什麼?(01製圖)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面咽喉下面,是一個內分泌組織,負責調節新陳代謝、血糖、心跳和腎功能、促進小腸及腎臟吸收鈣。當甲狀腺的細胞異常增生,舊細胞又未曾死亡,細胞便會不斷堆積,形成癌瘤。甲狀腺癌的發病過程很緩慢,由癌細胞出現到發病可能歷時數年。

甲狀腺癌的發病對象並不相同,但成因仍不清楚,有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高危因素:(按圖了解)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高危因素(01製圖)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高危因素(01製圖)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高危因素(01製圖)
甲狀腺癌的成因及高危因素(01製圖)

1.曾接觸大量輻射:例如幼年時曾接受過頭頸X光照射或放射治療,又或生活環境中有高密度的幅射,過往外國核電廠發生輻射洩漏事件後,該地區的人患甲狀腺癌的比率也特別高。

2.家族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過甲狀腺腫瘤、家族性甲狀腺髓質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及遺傳性大腸瘜肉等,均有較大機會患上甲狀腺癌。

3.個人病歷:本身曾患過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腺良性結節等疾病,患上甲狀腺癌的機會也較高。

4.性別:女性患甲狀腺癌的機會較男性大。

5.飲食:飲食中缺乏碘亦有可能增加患甲狀腺癌的機會。

衛生署建議市民可多吃紫菜、海帶等藻類食物補充碘。不過同時亦提醒,如用碘鹽代替餐桌鹽,每日的攝取量應少於5克。此外,奶或奶類製品、貝類海產及雞蛋等都包含碘。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按圖了解)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含碘量較高的食物(01製圖)
+5

6.年齡:很多甲狀腺癌的患者都是40歲以上的人士。

由於目前醫學界還不清楚甲狀腺癌的真正成因,因此未有預防方法。不過,如果你的家族曾有人患上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異常的疾病,應特別提高警覺,最好每半年自我檢查頸部,並定期做超音波檢查。此外,如果你曾患過甲狀腺癌,有機會在多年後再次復發,所以必須定期跟進。

相關文章:【腰痛】每朝起床腰酸背痛?一個枕頭紓緩痛症2個睡姿真係要戒!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4個較常見睡姿分析(01製圖)
+7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