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皮】大塊又黃脾胃濕熱!4穴位健脾去濕老黃瓜赤小豆湯止痕癢

撰文:張玉如2020-07-31 12:51更新:2021-12-14 08:26

夏天炎熱又潮濕,實在令人「頭痕」,一搔癢便弄得頭皮屑如雪花紛飛。為什麼勤洗頭也會有頭皮屑?註冊中醫師指,頭皮屑的出現可能因體內脾胃不適或身體虛弱所致、不妨多觀察你的頭皮屑是什麼形狀、頭髮乾燥或油膩程度等細微末節,或可看出你身體狀況的端倪,從而對症下藥!

惱人的頭皮屑在一年四季都有機會出現,不止冬天乾燥容易有,夏天出汗頭髮變得油膩,也會出現不少頭皮屑。註冊中醫師邱穎琳指,脂溢性皮炎(皮屑芽孢菌引起)、細菌真菌感染和接觸性皮炎均有可能引起頭皮屑脫落,應向醫生求診。

夏天令頭髮變得油膩,還會出現不少頭皮屑。(element5digital/unsplash)
夏天令頭髮變得油膩,還會出現不少頭皮屑。(element5digital/unsplash)

頭皮屑反映健康

在中醫角度,頭皮屑又稱「白屑風」,《外科正宗》記載:「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髮中,初起微癢,久則漸生白屑,疊疊飛起,脫之又生。」頭皮屑的出現多與日常生活習慣和體質有關,主要可分為2類證型,包括脾胃濕熱和血虛風燥。

由於夏天天氣濕熱,外在環境會影響人體,加重人體的濕熱情況,因此在夏天,脾胃濕熱型的情況會較差,症狀加重;而血虛風燥型則在秋冬天情況較差,秋冬天氣乾燥令症狀加重。

  • 1. 脾胃濕熱

成因:先天體質脾胃容易濕熱,再加上長時間食辛辣、煎炸、油膩等食物引起。當進食煎炸,油膩,辛辣後,或壓力大,情況會惡化。

脾胃濕熱的表現:(按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脾胃濕熱的表現(01製圖)
+2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01製圖)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01製圖)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01製圖)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01製圖)
食療:老黃瓜赤小豆湯(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穴位:足三里、陰陵泉(01製圖)

【飲食和生活宜忌】

戒:油膩、煎炸和辛辣食物

宜:飲食盡量清淡

  • 2. 血虛風燥

成因:先天體質血虛,再加上休息不足,夜睡,精神緊張,或常食辛辣,飲咖啡引起。當夜睡、休息不足、精神緊張、飲咖啡後其症狀會惡化。

血虛風燥的表現:(按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血虛風燥的表現(01製圖)
+1

【食療:雪梨雪耳湯】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食療:雪梨雪耳湯(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穴位:三陰交、太溪穴(01製圖)

【飲食和生活宜忌】

忌:戒辛辣、咖啡

宜:多休息、早睡早起

勤洗頭是最經濟的護理方法!(ericklarregui/unsplash)
勤洗頭是最經濟的護理方法!(ericklarregui/unsplash)

日常護理

邱醫生表示,適當洗頭,保持乾爽清潔是護理頭皮健康的不二法則!

洗頭知多啲:

  • - 脾胃濕熱人士最好每天洗;血虛風燥人士則視乎情況而定,可1至3天洗一次

  • - 洗頭水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熱,以溫水洗頭較佳

  • - 洗頭時可用指腹輕按頭皮,促進血液循環

  • - 吹頭時注意熱力不要過高,過高會損害頭皮及惡化情況

註冊中醫師邱穎琳(受訪者授權提供)
註冊中醫師邱穎琳(受訪者授權提供)
【脫髮】貧血缺蛋白質11個脫髮成因 6個穴位改善髮線後移M字額 (01製圖)
【脫髮】貧血缺蛋白質11個脫髮成因 6個穴位改善髮線後移M字額 (01製圖)
改善脫髮穴位 (01製圖)
改善脫髮穴位 (01製圖)
改善脫髮穴位 (01製圖)
改善脫髮穴位 (01製圖)
改善脫髮穴位 (01製圖)
+17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