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管齊下」修復中風患者受損大腦 重拾活動認知能力

撰文:醫師Easy2020-12-16 03:00更新:2022-01-19 06:10

中風治療分秒必爭

中風這種無聲無息的疾病,發病來襲往往事出突然,而且腦部組織可以於短短數分鐘內因缺氧而受損,因此急性中風的治療可謂是爭分奪秒,若發現說話時口齒不清、半邊面部歪斜不對稱、半邊身體不靈活或麻痺時,便應盡快召喚救護車,送往醫院進行急救。醫生會就患者的中風的類型立時施以恰當的救治,處理腦部缺氧的情況,以盡可能縮小腦部組織受損的範圍。

不過,中風的治療並不僅止於病發當刻,待病情穩定後修復受損大腦,讓患者重拾認知及活動能力也是同樣重要。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醫生指出,雖然因缺氧而死亡的腦細胞無法重生,但其附近腦部組織透過治療及訓練後,可接替這些已死腦細胞的工作:「中風就像地震般使社區某些地區段出現地陷,令位處該地段的設施便無法運作,但倘若儘快於地陷周邊的地區重建設施,那麼整個社區仍能如常運作。」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醫生形容中風治療就如地震後重建般,修復其他未嚴重受損的腦細胞,並且訓練其他健康腦細胞學習新功能,患者也有機會從中風康復過來。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醫生形容中風治療就如地震後重建般,修復其他未嚴重受損的腦細胞,並且訓練其他健康腦細胞學習新功能,患者也有機會從中風康復過來。

非藥物治療 訓練腦細胞重拾功能

這個稱為第二階段的治療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就是透過訓練,讓未受傷的腦細胞學習新功能,例如物理治療主要通過一些重複動作的練習及輔助儀器,加強患者掌握肌肉和手眼協調等能力,恢復身體機能;職業治療是教導病人重新學習梳洗、煮食等日常生活所需的動作;言語治療則集中在語言和表達能力、吞咽和進食訓練等;再配合適當的運動令細胞保持活躍,這些治療可改善患者的四肢活動及自理能力、認知及記憶等功能。

物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讓中風患者腦細胞學習新功能,重拾認知及活動能力。
物理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讓中風患者腦細胞學習新功能,重拾認知及活動能力。

藥物治療 預防再中風及修復腦細胞

而中風患者的藥物治療可再分為預防及復康兩大類別。陳鎮中醫生解釋,中風患者再次中風的機會甚高,所以需要控制中風的風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以降低「再中風」出現的機會。另一邊廂,醫學界已證實胞磷膽鹼(Citicoline)可減少中風的後遺症及殘障。陳鎮中醫生表示:「胞磷膽鹼是一種存在於食物中的天然化合物,有助修補受損的腦細胞膜,減少細胞凋亡,並促進受損區域附近細胞的血管生長;此外,它也可提高腦細胞的可塑性,提升周邊腦細胞的『學習功能』替代壞死細胞的部分功能,並重建細胞之間的溝通傳遞。」不過日常進食未必能攝取足夠的胞磷膽鹼來修復中風造成的腦細胞損傷,故此中風病人一般需要通過處方藥物來補充較大量的胞磷膽鹼,以提升修復腦細胞的效果。

目前有些藥物如胞磷膽鹼可協助修復受傷的腦細胞,並加強未受損細胞的「學習能力」,提升康復效果。
目前有些藥物如胞磷膽鹼可協助修復受傷的腦細胞,並加強未受損細胞的「學習能力」,提升康復效果。

藥物、非藥物 雙管齊下

通過藥物和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的協同效應,令年長的中風患者也有復元希望。本身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和中度認知障礙的黃婆婆,已年屆96歲,去年突然感到左邊身體不靈活,而且面部表情歪斜,送醫後確診缺血性中風。在接受急性治療後,第二天便開始服用醫生處方的胞磷膽鹼作復康治療,並接受密集的非藥物治療療程。

經過僅兩、三個星期的治療後,黃婆婆的情況已見好轉,能作輕微反應,及後更能自行吞咽食物。發病至今約年多,她已恢復大部分行走、說話和進食能力,不僅能自行扶著行走幾步,還能與家人一起進餐,認知障礙的程度跟中風前相約,現在偶爾還能打打麻將、寫寫書法,可見治療效果相當顯著。

陳鎮中醫生強調,中風治療最看重就是「時間」—既要及早開始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也要在身體可負荷的情況下密集進行,即使在六個月治療黃金期後才開始復康治療,只要努力持續進行,仍會產生效果。故此,患者中風後應積極接受治療,並同時減低三高、肥胖等高危因素,以預防再次中風。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