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佩戴智能手錶監測心跳可盡信? 醫生:或可作參考數據

撰文:醫師Easy2020-12-29 03:00更新:2022-01-19 06:16

坊間有不少智能手錶及運動手帶稱可以監測佩戴者的心臟情況,甚至有網民指這個功能曾救自己一命。本文將由心臟科專科甄振庭醫生為大家拆解這一類智能儀器是否準確可信,以及其檢測結果是否等同於傳統心電圖等疑問。

智能手錶可以記錄心律、檢測血氧,這些指數有何用?

心律指心跳的節奏,正常一般頻率每分鐘約為60-100次。健康的心律應該是十分均勻的,過快、過慢或異於規律也屬於不正常,心臟病或心臟神經調節功能不正常時,可出現心律不整或心律失常。

而血含氧量(簡稱血氧)是指血液中氧氣的濃度,氧氣透過呼吸系統進入人體後,血液便負責輸送氧氣到人體各個器官。因此,血氧是反映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運作的重要指標。若有血氧不足的情況,可能是心臟或肺部出現了問題。甄醫生表示,心血管有問題會使血含氧量有改變,例如若心血管收窄,會令心臟缺氧,若心臟慢性缺氧,會導致心臟衰竭繼而引致肺積水,血含氧量便會下降。

(圖片:Bigheartot)
(圖片:Bigheartot)

心房顫動是什麼?穿戴智能儀器或有助監測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AFib)是很常見但卻難以診斷的心律不整疾病。正常心率為每分鐘60-100次,但在出現心房顫動時,心率通常平均可高達每分鐘160-180次。心房顫動會導致血液不順,引致頭暈、呼吸短促,甚至昏厥的情況。而急速的顫動也有機會使心臟出現血液凝結的問題,若血塊運送至腦部,情況嚴重會阻塞血管引致中風。

(圖片:health.udn)
(圖片:health.udn)

一般心房顫動以年長人士居多,數據顯示超有過兩成80歲以上人士患有心房顫動。而甄醫生表示,血壓高、心臟結構有問題、有心瓣問題也會導致心房顫動的出現。

因心房顫動沒有明顯徵狀,故屬心臟疾病中的隱形殺手。一些患者出現心房顫動的情況並不會持續出現,不正常的心跳可能只有數分鐘的時間,若發現不舒服後去到醫院或診所檢查時有機會已回復正常心跳,故此異常情況會較難捕捉。若患者有佩戴智能儀器,便可定時監控自己的心跳,及後求醫時也可提供這些記錄予醫生,方便醫生瞭解病情。不過,甄醫生補充,佩戴智能手錶或手帶有機會因接觸不良而出現誤差,數據亦非完全準確,最好也是尋求醫生的專業診斷。

傳統檢測 VS 智能穿戴儀器檢測

傳統會以心電圖來檢測心律,病人需在胸前貼上多條電條以監測心率及心跳。傳統檢測較為準確,但多數患者出現病徵時家裏不會有心電圖機,以致到醫院做檢測時,心跳可能已回復正常,令醫生難以斷症。故此如有需要,患者需進行更詳細的心律監測(如24小時,48小時,甚至是一星期的全天候監測),接駁上電線,每分每秒記錄心律情況,但儀器只負責記錄心跳,詳細還需醫生人手斷定。另外,患者亦可透過抽血及非侵入性的「夾手指」方法來檢測血氧指數。

而智能穿戴儀器檢測的好處可24小時佩戴檢測心律,可記錄心率是否規律,配合手機顯示簡單心電圖,複診時可作判斷及參考。但智能手錶檢測有機會因手錶鬆緊而出現接觸不良的情況,如果不夠貼近皮膚,數據會出現誤差,量度準確度不是百分百精準。而當儀器出現誤差數據時可能會使用家虛驚一場,或者會令到某類病人有焦慮,不停查看數據。

故此,智能穿戴儀器檢測主要是輔助的性質,最終還是需要醫生使用專業的檢測儀器來診斷不同患者的情況。

(圖片:iMore)
(圖片:iMore)

醫生:智能手錶指數或可作參考數據

甄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使用智能穿戴式裝置時發現有心律或血氧指數異常,但及後再使用傳統正規醫療檢查時發現沒有問題。但亦曾經有案例是病人沒有不舒服,但智能裝置顯示佩帶者有心律不正的問題,經醫生用更準確的儀器檢查後發現病人有心房顫動,最後經心律監測也確診了心房顫動。

無可否認,研究證實了使用智能手錶監察心律及血氧對病人有幫助,在家出現突發性情況或出現症狀時,醫生可以多一個參考數據用來判定是否出現心律問題。但如需確診是否真的有心房顫動問題,還是必須要使用傳統正規醫療檢查。

甄振庭醫生,香港註冊心臟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