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腎虛胃熱肺燥易糖尿 檸檬雞湯止渴補虛4款食療多吃蓮藕

撰文:梁啟敏2022-01-29 03:00更新:2022-01-29 03:00

糖尿病於中醫而言即「消渴症」,糖尿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主要與工作壓力大、飲食營養過多、糖分吸收太多、飲食不定時定量等因素有關,臨床上亦見二十多歲患者。糖尿病嚴重患者可致糖尿足及糖尿眼,有可能截肢及視力模糊。而中醫學上,有些體質會較容易引致高血糖,治療上會如何改善和預防?

撰文:健福堂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 覃琇瑤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小便色濁,尿帶甜味等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可對應為西醫的糖尿病。(資料圖片)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小便色濁,尿帶甜味等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可對應為西醫的糖尿病。(資料圖片)

消渴症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出現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小便色濁、尿帶甜味等主要特徵的綜合症狀,可對應為西醫的糖尿病。不過,由於中醫是針對解除徵狀為主,而西醫則以控制血糖水平為要。

中醫將糖尿病分先天不足和後天因素,亦即西醫的一型糖尿病和二型糖尿病。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按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哪種體質易患糖尿病?(01製圖)
+4
  • 先天不足(一型糖尿病)

大多數在40歲以下發病,20歲以下的青少年和兒童多數為I型糖尿。

先天不足的糖尿病以腎虛為主,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的精氣是否充足,由先天(母胎中)已定。因此,先天不足糖尿病會有腎虛的表現,如尿多尿頻,或尿渾濁如脂膏,或飲水一次就去一次廁所、臉色較暗黑、腰膝痠軟等腎虛表現。

二型糖尿病以成年人發病為主,多數肥胖型人群(特別是腹部肥胖)和50歲以上的中年人,多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資料圖片)
二型糖尿病以成年人發病為主,多數肥胖型人群(特別是腹部肥胖)和50歲以上的中年人,多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資料圖片)
  • 後天因素(二型糖尿病)

以成年人發病為主,多數肥胖型人群(特別是腹部肥胖)和50歲以上的中年人。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以肺、胃燥熱為主。症狀以煩渴(煩躁、口渴)多飲、口乾舌燥、多食易飢、大便乾燥等為主。

後天所致的糖尿病主要與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等所致。長期嗜食肥甘厚味(油膩、香甜、味道濃郁的食物),損傷脾胃,以致腸胃運化功能失調,造成胃熱;而長期精神壓力亦會導致氣鬱化火,灼傷肺胃傷津;房事不節制而勞欲過度,損耗陰精(氣血津液)導致陰虛火旺,造成肺胃陰津受損。

後天所致的糖尿病早期主要以陰虛燥熱為主,以肺、胃、腎為關鍵臟腑,病程日久,必陰損及陽,氣陰兩虛,嚴重會發展成陰陽兩虛。

  • 陰虛主要表現為:口乾易渴、失眠多夢、大便秘結、潮熱盜汗、面顴紅、舌紅等。

  • 陽虛主要表現為:手腳冰冷、怕冷、精神差、懶動、大便稀溏、苔白等。

糖尿病食療

以下4個食療有助改善糖尿病症狀。

  • ▼粟米鬚瘦肉湯:消腫利水、降糖燒脂(按圖👇👇👇)

粟米鬚瘦肉湯(01製圖)
粟米鬚瘦肉湯(01製圖)
粟米鬚瘦肉湯(01製圖)
粟米鬚瘦肉湯(01製圖)
粟米鬚瘦肉湯(01製圖)
  • ▼ 鱔魚黑豆湯:滋陰補腎(按圖👇👇👇)

鱔魚黑豆湯(01製圖)
鱔魚黑豆湯(01製圖)
鱔魚黑豆湯(01製圖)
鱔魚黑豆湯(01製圖)
  • ▼黃耆黑豆湯:益氣、滋陰、止汗(按圖👇👇👇)

黃耆黑豆湯(01製圖)
黃耆黑豆湯(01製圖)
黃耆黑豆湯(01製圖)
黃耆黑豆湯(01製圖)
  • ▼檸檬雞湯:生津、止渴、補虛(按圖👇👇👇)

檸檬雞湯(01製圖)
檸檬雞湯(01製圖)
檸檬雞湯(01製圖)
檸檬雞湯(01製圖)

▼糖尿病人士在飲食上有什麼要注意的地方?(按圖👇👇👇)

+2

糖尿病除藥物治療和飲食控制外,適量的運動鍛鍊,如打乒乓球、保健操、太極拳和八段錦,同時亦要建立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有序,避免精神緊張,保持心情開朗和節制性慾。

同場加映:5大穴位控制血糖(按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穩定血糖的穴位 (01製圖)
+9
健福堂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 覃琇瑤(撰文者提供)
健福堂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 覃琇瑤(撰文者提供)

相關文章:【糖尿病】女子日飲1杯奶茶險喪命!高升糖9大食物餅乾都唔食得?

▼水果升糖指數比較:(按圖👇👇👇)

+17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