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左上腹胃炎伴嘔吐胰臟炎會致命?不同位置肚痛或有這19種病

撰文:健康醫療網2021-04-07 07:55更新:2021-06-09 03:05

肚子的範圍包含食道下半部、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臟、膽囊,胰臟及部份的泌尿及生殖系統,只要上述器官有任何發炎或其他原因都可能造成肚子痛。除了常見急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酸倒流(胃食道逆流)外,還可能依部位不同,有可能發生膽結石、膽囊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急性闌尾炎等原因,以下為台灣台北榮民總醫院李偉強醫師解說不同部位的腹痛: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點擊下圖看清!👇👇👇)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各部位腹痛原因有哪些?(01製圖)
  • 一、右上腹部疼痛

如:膽結石、膽囊炎、急性肝炎、肋膜炎等

1. 膽結石合併急性膽囊炎:膽囊發炎引起的腹痛很容易與胃痛搞混,膽囊疼痛偏右上腹,容易發生在飯後2-3小時,膽囊收縮會產生脹痛,甚至延伸右側肩膀、右肩胛部位反射痛。嚴重時會合併小便黃、眼睛黃、皮膚黃,大便顏色灰白等,高度懷疑有膽管阻塞。

2. 酒精性肝炎:長期酗血及喝酒過量都可能造成酒精性肝炎,引起右上腹脹痛。

  • 二、左上腹劇痛

如:胃潰瘍、胃炎、急性胰臟炎、尿管結石、肋膜炎等

胰臟位於胃的後方,急性胰臟炎疼痛與胃痛相似,不容易診斷,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千萬不可輕忽。胰臟炎好發於有膽結石或總膽管結石病史、長期酗酒之人,其疼痛常是持續且強烈,必須使用嗎啡類的止痛劑才能緩解。疼痛常反射至背後,病人常會彎腰曲膝以減輕痛感,站不直也躺不平,這是因為胰臟位於後腹腔的緣故,也因此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症狀。

  • 三、右下腹嚴重與急性疼痛

如:盲腸炎、大腸憩室炎等

1. 急性闌尾炎(盲腸炎):各種症狀都有可能,通常伴有發燒、發冷的現象,典型者有轉移痛,其由肚臍上方轉移至右下腹痛,其疼痛感約在4-6小時後達到高峰,在咳嗽或移動時會加劇痛感。

2. 大腸憩室炎:大腸憩室是指腸子表層凹陷的坑洞狀結構,當凹陷處被糞石填滿時,容易引起發炎甚至於形成膿瘍,嚴重可能出現大腸穿孔,進而引發腹膜炎、腸阻塞或是廔管。大腸憩室炎相當常見,腹部的左、右兩側都有可能,臨床上台灣人較常見於右側升結腸部位。

3. 腎結石、尿路結石或膀胱結石:結石痛好發於半夜,因爲水份較少,若有急性下腹部刺痛、小便劇烈疼痛、血尿等,痛到無法站立,需懷疑尿路結石造成尿路系統阻塞,合併腎水腫及後背痛。

相關文章:【肚痛】側腹痛腎結石上腹痛胰臓癌?記住5個位置肚痛可大可小!👇👇👇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點知係闌尾炎?(01製圖)
+3
  • 四、肚臍周圍疼痛

如:急性腸炎、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

1. 腹內器官都有可能引起肚臍四周的疼痛,但以小腸的可能性最大,因肚臍周圍是小腸,常見於急性腸炎,以合併有腹瀉表現。

2. 長期便秘習慣者,如老人及部份年輕女性,因為宿便累積造成腸阻塞及疼痛。

3. 若合併有背部疼痛時,急性胰臟炎或腹部主動脈瘤剝離、缺血性腸炎等需特別小心。

李醫師補充,主動脈剝離不一定發生在胸部,也可能發生在腹部主動脈,除了冒冷汗,如有血壓下降、心跳加速等現象,可能為血管問題,應儘速送急診。

相關文章:洪家手作洪瑞珍三文治食物中毒涉93人!細菌性病毒性腸胃炎要識分👇👇👇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腸胃炎分2種?(01製圖)
  • 五、女性下腹部疼痛

如:經痛、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骨盆腔炎等

1. 有些女性在月經期間會出現下腹疼痛的情況,常會問到會隨周期而反覆發作。

2. 育齡女性如果出現突然的下腹部疼痛,可能原因有卵巢囊腫破裂、卵巢蒂扭轉、子宮內膜易位症、骨盆腔炎等病症。

肚子痛原因多,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肚子痛,李偉強醫師提醒,如果腹痛難以停止,出現無法緩解的疼痛,依據自我評估重點,觀察相關症狀,並提供醫師正確訊息,應儘速就醫治療。

相關文章:【胃潰瘍】胃痛口苦黑色大便7大症狀 壓力大加重病情或致胃癌!👇👇👇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胃潰瘍的症狀(01製圖)
+1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