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疾病】醫生講解子宮瘜肉的常見問題 可影響經期及引致不孕

撰文:醫師Easy2022-10-29 05:00更新:2022-10-29 05:00

月經是每個女士每月的必經過程,然而當陰道出現非經期出血或流量變多時,就需要留意是否有子宮瘜肉這種常見的女性疾病纏繞。子宮瘜肉可影響各年齡層的婦女,病徵不明顯,但可導致經痛等不適,甚至演變為癌症。到底子宮瘜肉有甚麼徵狀?女士們又可以如何發現和治療?本文請來婦產科專科醫生周天欣醫生為大家解答疑難。

為何子宮會出現瘜肉?

子宮內膜瘜肉是子宮內膜細胞過度生長所導致的良性腫瘤,這些細胞原是位於子宮內膜最內層,即經期時剝落及懷孕時胚胎發育的細胞層,瘜肉的數量和大小因人而異,由數厘米至不足半厘米的瘜肉不等,亦可以出現於停經前或後的女性身上。

周醫生表示,大部分子宮內膜瘜肉患者的成因不明,小部分與雌激素過盛有關。「肥胖通常都是導致雌激素過高的原因,另外還有部分原因是患有卵巢多囊症及乳癌康復者,她們在手術後需服用荷爾蒙藥物以控制病情,而這些藥物是會增加子宮內膜的變化,包括出現瘜肉或癌變。」

(圖片:cdgmxx)
(圖片:cdgmxx)

瘜肉有機會演變成癌症 確診需靠婦科檢查

有人認為既然子宮內膜瘜肉是良性腫瘤,一般也不會縮小、變大或移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於是置之不理。對此,周醫生說:「由於子宮瘜肉位於內腔,子宮會誤以為有異物將之排出而不停收縮,因此導致痛楚。除此之外,子宮瘜肉還可以導致女士經後出血、性交後出血或月經量過多等問題;另外,瘜肉的出現會使內腔表面變得不平滑,從而阻礙胚胎著床,影響受孕機率,有部分女性因為久未成孕,進行不育檢查才得知子宮內有不少瘜肉。」若不把瘜肉切除,可能會持續影響經期,出血過量、經痛、不定期出血等。周醫生不建議患者長期觀察瘜肉的變化,因為瘜肉有約0.5%至4.8%會演變為癌症,如患者年紀愈大,尤其是40歲以上的婦女,演變為子宮內膜癌症的機率就會愈高。

定期的婦科檢查是預防子宮瘜肉的出現不二法門,「瘜肉生長在子宮深處,肉眼是不能看到,需透過超聲波檢查才能發現,加上它們沒有獨特和明顯的病徵,女士們應定期作婦科檢查,若發覺經期異常應盡快求診。」

檢查子宮瘜肉 過程簡單且無痛

對於已有性經驗的女性,周醫生建議以陰道超聲波作檢查,「一般的婦科門診都可以進行這項檢查,其準確度較腹部超聲波高。女士只需要在檢查前排清尿液及盡量放鬆,醫生會將細長的探頭深入陰道,從而近距離取得子宮及卵巢的精確影像。醫生會視乎情況而把鹽水注入子宮,使宮腔膨脹讓檢查可更仔細,過程一般不會帶來痛楚。」周醫生提醒,經血排乾淨後是進行超聲波檢查的最佳時機,因子宮內膜較薄,細小的瘜肉也較易被偵測。

(圖片:Superstition)
(圖片:Superstition)

如在超聲波檢查中發現子宮內有異常情況,則需透過子宮腔鏡作詳細檢查。「子宮腔鏡檢查大約需時30-45分鐘,病人會在全身麻醉的情況下進行檢查,完成檢查及麻醉藥效力過去後就可以回家。」

即使不幸發現子宮內膜有瘜肉,透過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已可切除。「醫生會將子宮腔鏡經陰道深入子宮以觀察內部,一旦發現瘜肉所在位置,即可使用儀器割走,手術傷口位於子宮內,從表面觀察無法看到明顯的痕跡,病人也不會有太過強烈感覺。手術後傷口會自然癒合,子宮會把手術期間注入的藥水排出,會有來經期時相若的輕微脹痛感及少量流血,通常兩星期內就能停止流血,康復速度較快。」

(圖片:divastudio)
(圖片:divastudio)

清除子宮瘜肉 有效改善經痛、不孕情況

透過手術清除瘜肉後,由此引致的經痛和出血等情況將會陸續改善。如果是因為子宮瘜肉導致子宮內膜凹凸不平而難於受孕,手術後的懷孕機會將會大增,當子宮內膜再次回復平滑,胚胎就更容易著床。

醫生會在手術後將瘜肉送往化驗,以確保是否惡性腫瘤及有沒有轉化成癌症的可能,同時亦會嘗試找出瘜肉出現的原因,例如雌激素有否過盛、體重有否過高、卵巢多囊症的可能性等。「首次發現瘜肉的女士其實不用太擔心,復發機會一般都不高;有很多顆瘜肉的患者,術後復發的比例也較高。如果病人在手術後兩三年內出現復發,而又已經排除以上成因後,我會建議帶有藥性的子宮環或服食避孕藥,令子宮內膜變薄,以減低再次復發的機會。」周醫生解釋。

(圖片:Shutterstock)
(圖片:Shutterstock)

最後,周醫生建議女士們應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時作息及多作運動,以及注意體重。

周天欣醫生,香港註冊婦產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