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最新OCT掃瞄解像度高超聲波10倍 有助通波仔手術更順利

撰文:王靜瑩2021-06-01 22:00更新:2021-06-16 07:07

根據衞生署統計,2019年香港死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的人數達3,740,佔死亡人數7.7%。

為減低死亡風險,部分冠心病患者會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俗稱「通波仔」),用心臟支架疏通血管。「通波仔」手術發展成熟,風險較低,加上現時有光學相干斷層掃瞄(OCT),能夠高清拍攝血管內的情況,幫助醫生選擇更適切的手術策略,到底這項技術與以往常用的血管內超聲波檢查(IVUS)有甚麼分別?今次邀請到心臟專科梁國輝醫生分享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和光學相干斷層掃瞄的應用和特色。

冠心病患者因血管內粥狀斑塊積聚而血液流動受阻,通波仔手術可藉擴張血管,減低病發和猝死的風險。(黃舒慧攝)
冠心病患者因血管內粥狀斑塊積聚而血液流動受阻,通波仔手術可藉擴張血管,減低病發和猝死的風險。(黃舒慧攝)

通波仔手術復原快風險低

心臟專科梁國輝醫生指出,冠心病患者因年齡、遺傳因素、生活習慣或其他疾病等,導致粥樣斑塊積聚心臟血管,阻塞血液流動。「通波仔」手術可經過手腕皮膚穿刺,借X光指引下將幼細鋼絲引至心臟血管,這條鋼絲就像路軌般協助輸送球囊和支架,撐開和擴張血管阻塞的位置,令血液流通和防止粥樣斑塊再次積聚並阻塞血管,減低病發和死亡風險。

通波仔創傷性低,康復較快,所以大部分人都揀做通波仔手術。

心臟專科梁國輝醫生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通波仔手術(01製圖)
+6

目前通波仔是治療冠心病最常用的手術,但梁醫生補充有兩類人不適合做通波仔:「如果病人血管病變太嚴重,例如心臟左主幹加上三條血管太嚴重,病人就較適合做搭橋手術;另一方面,如果病人腎功能太差,接近洗腎邊緣,手術時需用到嘅顯影劑就可能傷到腎。」醫生會按不同情況與病人討論,考慮轉做搭橋手術或藥物治療。

通波仔手術雖有幾十年歷史,發展成熟,但仍有一定潛在風險,梁醫生解釋:「有時血管未必適應擴張手術,而導致嚴重破裂嘅併發症,有時要急切開刀做手術修補;另外仲有非常低嘅中風風險,大約0.2%。」

任何手術都有潛在風險,但隨著時代進步,醫學界研發出不同科技減低手術風險和提升準確度。(黃舒慧攝)
任何手術都有潛在風險,但隨著時代進步,醫學界研發出不同科技減低手術風險和提升準確度。(黃舒慧攝)

OCT掃瞄提升手術精準度

進行通波仔手術時,醫生需借助顯影劑和超聲波觀察血管情況,做出深度評估和即時性的手術策略,而為了提升手術精準度,並減低手術風險,心臟科近十年引入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更仔細地觀察血管內壁的狀況。

「OCT解像度比超聲波精細10倍。」梁醫生解釋過程:「OCT採用紅外線光譜技術,先放射紅外線,再用儀器接收資料,分析圖像成形,幫助醫生評估病人血管情況。」他指出OCT的強項是精準度高,能夠量度血管大小、血管壁狀態、鈣化情況、甚至急性斑塊破裂問題,對於術後支架的貼服度也能清楚顯示,為醫生提供細緻客觀的評估,令手術進行得更順利和精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冠狀動脈內光學相干斷層掃瞄技術(簡稱OCT)(01製圖)

OCT解像度比超聲波精細10倍,幫我哋做出細緻客觀嘅評估。

心臟科梁國輝醫生

「OCT掃瞄一般情況下都安全,」梁醫生提醒,「如果病人血管收窄太嚴重,我哋就要先用其他技術改善呢個情形,減低病人出現不穩定情況,之後才放置OCT導管作掃描之用;另外由於OCT掃瞄仍需打顯影劑推開紅血球,如果病人有嚴重腎病都唔適合使用。」他又補充可混合OCT和血管超聲波使用,互補長短。

通波仔手術配合OCT掃瞄後大幅提高精準度及降低風險,為確保手術更順利,病人也應按醫生建議做好術前準備,例如服食抗血小板藥,控制膽固醇等,如有任何問題,也應立即諮詢醫生。

心臟科梁國輝醫生(黃舒慧攝)
心臟科梁國輝醫生(黃舒慧攝)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