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退化症年輕化│簡單測試腦退化五大徵狀!忘記日期都算高危?

撰文:醫師Easy2023-08-30 00:00更新:2023-08-30 00:00

聽見「腦退化」三字,別以為是年紀大、身體機能出現退化才有的問題,近年腦退化症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最年輕的患者甚至只有30歲,情況令人關注。歐美的幾個長期追蹤研究發現,腦退化症患者有機會在出現明顯症狀前20年,大腦已開始產生病變,因此預防行動要及早開始。有日本醫生就提出患上腦退化的5大徵兆,原來「過耳即忘」都是其中一個症狀?

腦退化症不只是長者的「專利」。(圖片:shutterstock)
腦退化症不只是長者的「專利」。(圖片:shutterstock)

腦退化症是一種會逐漸變化的大腦疾病,患者除了會出現記憶力減退,亦會出現分析和思考能力改變、失去方向感等,他們會在計算、學習、語言及判斷事情方面出現困難。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有近5000萬個認知障礙症或腦退化症患者,估計台灣約有1.2萬年輕型失智症患者,在30到64歲的人群中,平均每1,000人就有1人發病,情況不容輕視。

五大先兆不可忽略 忘記日子竟是其一?

現時醫學界認為出現腦退化的成因大多是腦細胞死亡、腦細胞無法正常運作、腦細胞之間失去連結而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除了年紀漸長會令細胞死亡,只要腦部有受傷、疾病,都可導致腦退化。既然不論什麼年紀也有機會患上,就要及早留意自己有沒有以下五個徵兆,如果當中有2項或以上的回答是「有」,便有機會患上初期腦退化症,或者需要尋求醫生專業意見。

  • 曾經忘記今天是何月何日

  • 曾經忘記5分鐘前聽過的事情

  • 不能立即想起別人的名字和樣貌

  • 曾經忘記親手擺放物品的位置,例如銀包和鎖匙等

  • 對方向和時間的感覺變得遲鈍

對方向和時間的感覺變得遲鈍,已經是其中一個腦退化的徵兆。(圖片:shutterstock)
對方向和時間的感覺變得遲鈍,已經是其中一個腦退化的徵兆。(圖片:shutterstock)

在日本東京大學畢業的精神科和腦部專家和田秀樹醫生,最近就在節目《教えて!ニュースライブ 正義のミカタ》上分享預防方法,以及檢查自己有沒有患病初期徵兆的診斷。和田醫生表示認知障礙並不是一個病名,而是指在某些原因的影響下,導致記憶、認知和判斷的能力衰退的狀態。醫生建議最佳的預防方法是要多說話和多思考、對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好奇心。因為在40歲後腦部便會開始萎縮和退化,尤其是主要負責「輸出」的額葉(腦的前半部分),所以就算大量閱讀書籍也沒法預防老化。

39歲現初期病徵 疑如長期睡眠不足有關

除了因年紀漸長及因意外會加速腦細胞退化外,日常的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到腦細胞的存亡,如經常捱夜、工作過勞、睡眠不足等。

根據美國科學促進會期刊《科學進展》2019年刊登的一個美國研究,表明如果無法獲得高質量睡眠,會增加患認知障礙的風險。該項研究對老鼠進行了實驗測試,結果發現睡眠時間較短但睡眠質量較高的小鼠,患認知障礙的風險低於那些睡眠時間長但質量低的小鼠。說明睡眠對大腦的垃圾清除系統功能不可或缺,研究表明睡眠愈深愈好,睡眠質量低或睡眠不足可引致認知障礙等精神疾病。

另外,江蘇南京神經內科醫生吳婷曾診治過只有39歲的腦退化患者,作為公司高層的患者,某天突然發覺說話變得力不從心,甚至要細想才能明白別人的說話,求診後發現腦部出現輕微萎縮現象,即已開始出現認知障礙症狀。吳婷指出,熬夜不止影響身體還會損傷大腦功能,損傷也會隨長期熬夜逐漸累積,建議成年人最好維持每日6-8小時的睡眠時間。

從日常生活預防腦退化症

  • 數獨

  • 據《國際老年精神病學雜誌》的一項研究,50歲以上的人在玩數獨、填字等遊戲時的大腦功能會較好。研究人員查看約兩萬名參加者的數據,發現每日做一篇數獨能激活左腦,從而有效預防腦退化症。完成研究後,發現參加者的腦功能平均比實際年齡年輕8至10歲。

研究指出,每日一篇數獨可以預防腦退化症。(圖片:shutterstock)
研究指出,每日一篇數獨可以預防腦退化症。(圖片:shutterstock)
  • 擴闊社交圈子

  • 美國雜誌《Entrepreneur》研究指,孤獨感會導致心理和認知能力下降,這些負面情緒會對睡眠品質產生負面影響,從而令血壓升高、導致抑鬱,甚至降低你的整體幸福感,因此不妨參與多些不同類型的興趣小組和活動,藉此擴闊生活圈子、培養興趣和嗜好。

  • 多做運動

  • 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帶來的多巴胺可以讓人有愉悅和滿足感,減慢神經細胞流失的速度。養成簡單的運動習慣,如步行三十分鐘、行山或拉筋,同樣有健腦作用。

養成每日運動30分鐘的習慣,可以減慢神經細胞流失的速度。(圖片:shutterstock)
養成每日運動30分鐘的習慣,可以減慢神經細胞流失的速度。(圖片:shutterstock)
  • 遠離煙酒

  • 不要抽煙和酗酒,以免破壞腦部生化機制的平衡,引發器官和身體組織的病變。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