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種過敏測試最適合? 「一文睇晒」搵答案

撰文:醫師Easy2021-08-17 09:00更新:2022-02-07 07:00

大家對過敏測試有幾多了解?只要輸入「過敏測試」四字,網上資料逾三百萬條,看得人眼花撩亂。在這個講求速食的年代,對於過敏測試的一籮籮疑問,醫師Easy邀請香港過敏測試中心的顧問團隊為大家解答以下的Q&A,相信能幫助大家找到答案。

過敏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一些原本在日常會進食的食物,以及在周遭環境會吸入的物質,例如塵蟎及霉菌,卻被免疫系統誤以為是「敵人」作出保衛反擊,使身體出現過敏反應。進行過敏測試,就是要辨認免疫系統誤會了哪些是「敵人」?當弄清哪些是致敏原後,日後就可避免接觸或進食,減少過敏反應。

(圖片:麥迪過敏)
(圖片:麥迪過敏)

過敏檢測報告的結果屬陽性(Positive),即驗出身體有致敏反應,報告會話你知哪些是致敏原?至於過敏檢測報告的結果屬陰性(Negative),理論上可接觸及進食,尤其不少家長都擔心年幼子女受濕疹困擾,當獲悉子女的身體狀況與過敏反應無關,都可以安心一點。

跟兒童濕疹有關👶

  • Q:如果太年幼去做過敏測試是否準確?

A: 只要在出生四個月後,就可進行過敏測試。一般來說,濕疹會隨著年紀而有改善 。

  • Q:家長可待孩子出現過敏反應後才做檢測?

A:這個絕對不正確。一旦進食含致敏原的食物,可能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嚴重會引致過敏性休克,隨時致命。

  • Q:哪些年齡適合進行過敏測試?

A:一般來說,出生後四個月以上。👶

  • Q:甚麼是延遲性反應?

A:過敏可分為急性及慢性的過敏反應。急性過敏反應是指會有過敏性休克的風險;而慢性過敏反應就包括濕疹、鼻敏感、哮喘、眼敏感,以及蕁麻疹等這些徵狀,它們均可透過同一種Ige過敏測試檢測出來。

  • Q:IgG測試有效用嗎?

A:香港過敏醫學會(HKIA)、國際過敏醫學組織(WAO),以及香港過敏會(HKAA)等,均已經多次表示IgG測試方式在過敏問題上完全沒有效用,IgG測試只會檢測最近曾經吃的食物是否致敏,跟過敏完全沒有關係。

(圖片:麥迪過敏)
(圖片:麥迪過敏)
  • Q:進行過敏測試需抽取幾多血液?

A:第二代過敏測試,需要數滴血(0.2毫升)作化驗。第三代和最新一代過敏測試Faber,只需抽取3毫升血液,樣本會送到意大利實驗室進行檢測和分析。實際上很多新一代的測試需要那方面專家分析,不能在本地完成進行的。

(圖片:麥迪過敏)
(圖片:麥迪過敏)

至於部分情況可選擇不需抽血方式進行,測試者可選用「皮膚點刺測試」,其準確性跟抽血方式一樣,惟未能涵蓋大部分過敏狀況。

跟成人濕疹有關👩🧑

  • Q:若擔心對化學品過敏,例如電子產品、甲醛及化妝品等,適宜做哪種過敏測試?

A:宜選擇「皮膚斑貼測試」。該種測試在皮膚上進行,大約兩天後,就可將斑貼撕走,並且在4至5日後有檢測結果,知道皮膚濕疹會對哪種化學品產生過敏反應,而此濕疹測試已經採用逾40年,安全可靠。

  • Q:在廿多歲時面部有濕疹,例如痕癢及紅腫,應選擇做哪類測試?

A:面部濕疹比較適合做皮膚斑貼測試。

(圖片:asiaone)
(圖片:asiaone)
  • Q:若果都是廿多歲有手濕疹,又適宜做哪類測試呢?

A:手濕疹比較適合做皮膚斑貼測試。一些接觸性的清潔液、洗手液,甚至近期疫情下常用的搓手液等等,都有機會引致手部濕疹。

(圖片:Shutterstock)
(圖片:Shutterstock)
  • Q:如果長出蕁麻疹(風癩),宜選擇哪類測試?

A:蕁麻疹較適合以抽取血液進行的過敏測試,因蕁麻疹(風癩)通常與食物及環境因素有關。

(圖片:bcc.tw)
(圖片:bcc.tw)
  • Q:有些人會質疑日常生活很難避開致敏原,就像塵蟎及貓狗毛,如何能避免接觸?

A:所有致敏原都可以有方法,有系統地避開,當大家明白原理後,就不難去避開。若果你不明白不知道,就永遠很難去避開。雖然在日常生活不可100%去避免接觸致敏原,但對於長期有過敏反應的人士來說,進行過敏測試是非常重要,知道如何有系統地去避免接觸致敏原。

如何選擇合適的過敏測試中心?

選擇合適的過敏測試中心,必須注意以下三方面:

  • 1) 該過敏測試中心最首要的條件,必須要具備全面的過敏測試供顧客選擇及應用,即皮膚點刺測試、血液測試、皮膚斑貼測試等等......

  • 2) 最好可提供兒童抽血服務,幼兒的血管比較幼小,由具有經驗的兒童抽血員進行較佳。

  • 3) 具有經驗的顧問,他們會根據報告為檢測者詳細講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食物及環境致敏原。

(產品資料及圖片皆以商品頁面為準,購買前請先詳閱相關資訊。價錢最後更新至2021/08/11)

(以上資訊由客戶提供)

Source:HK01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