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金遜|發病早期晚期症狀逐樣睇 真正成因未明或與遺傳基因有關

撰文:熱評2021-08-21 02:00更新:2021-08-21 02:00

文:高燒編輯

【早期/晚期/症狀/成因/治療方法/藥物】柏金遜症是一種常見於長者身上的神經系統疾病,柏金遜症患者的肌肉會不自覺地出現震顫、動作變得緩慢,關節活動變得僵硬,情況會愈來愈嚴重。柏金遜症平均病發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而目前醫學界未有任何根治原發性柏金遜症的有效方法,柏金遜症患者只可以靠藥物控制此症狀出現,以改善他們的活動能力。Gofever高燒編輯團隊以下為大家整理了有關柏金遜症症狀、成因及柏金遜治療方法。

柏金遜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至70歲之間,患者初期出現睡眠問題,及面部無表情等病徵。(VCG)
柏金遜症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0至70歲之間,患者初期出現睡眠問題,及面部無表情等病徵。(VCG)
  • 柏金遜症是甚麼?了解柏金遜症成因

柏金遜症是一種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平均發病年齡在60至70歲之間。柏金遜症形成是因為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令腦部減少製造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物質,而多巴胺負責腦內部的信息傳遞至肌肉,當腦部減少多巴胺時,會影響人體協調肌肉活動。不過,柏金遜症明確成因至今未明,遺傳基因可能是導致原發性柏金遜症的原因之一,另外,藥物引起的副作用、腦部損壞、腦炎、多次中風等等亦有機會導致透發性柏金遜症形成。

  • 柏金遜症症狀:早期症狀是睡眠出現問題、晚期患者或失去活動能力

根據香港柏金遜症基金資料,不同時期的柏金遜症患者,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而症狀會隨病情嚴重而有所惡化。以下是柏金遜症患者不同時期常見的症狀:

柏金遜症早期症狀:

部分柏金遜症患者在發病早期出現睡眠問題,包括嗜睡卻難以入睡、經常發惡夢以及有睡眠窒息症問題。由於此時患者身體活動功能未有受影響,故令人難以發覺病情。當柏金遜症患者發病後,手腳持續或間歇出現不受控制的震顫,特別是靜止時最為明顯,震顫慢慢擴展至同一邊身體的其他部位。柏金遜症患者的手腳肌肉亦會開始變得僵硬,例如伸直或屈曲手腳時會出現困難。早期柏金遜症亦會令患者動作開始變慢,包括出現書寫困難、臉部缺乏表情、起步及停步均有困難等等,初時病徵只會在一邊身體出現,慢慢發展至兩邊身體,甚至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

柏金遜症形成是因為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令腦部減少製造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物質,而多巴胺負責腦內部的信息傳遞至肌肉,當腦部減少多巴胺時,會影響人體協調肌肉活動。(shutterstock)
柏金遜症形成是因為腦內部份神經系統功能受損,令腦部減少製造一種稱為「多巴胺」的物質,而多巴胺負責腦內部的信息傳遞至肌肉,當腦部減少多巴胺時,會影響人體協調肌肉活動。(shutterstock)

柏金遜症晚期症狀:

當柏金遜症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時,症狀開始加深,患者難於保持姿勢及平衡,嚴重甚或會出現四肢癱瘓,令患者完全失去行動能力。另外,晚期柏金遜症患者出現排便、性功能失調及其他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面部表情愈來愈少,眨眼和微笑的次數亦會減少,甚至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部分患者更會出現幻覺或妄想等精神錯亂症狀。

  •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

目前醫學界未有任何根治柏金遜症的有效方法,柏金遜症患者只可以靠以下的治療方法控制及舒紓症狀出現,以改善他們的活動能力。

👇👇👇點擊即睇【柏金遜症治療方法】👇👇👇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1.(香港01製圖)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1a.(香港01製圖)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2.(香港01製圖)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2a.(香港01製圖)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3.(香港01製圖)
【柏金遜症治療方法】3a.(香港01製圖)

高燒Gofever 網址:https://www.gofever.com.hk/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ofeverhk/

(文章標題由《香港01》編輯所擬。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 作者簡介:

  • 高燒Gofever醫療健康平台擁有醫療團隊支援,每日為大家搜羅最貼地又專業的醫療健康資訊,包括日常健康新聞、兩性健康資訊、醫療保險及健康理財資訊,旨在加強大家的健康意識。

  • 同場加映:👇👇👇點擊即睇【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封面(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1.(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2.(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3.(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4.(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5.(香港01製圖)
【解構出生月份與疾病種類】6.(香港01製圖)
+6
  • 同場加映:👇👇👇點擊即睇【被蛇咬傷急救方法】👇👇👇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1.(香港01製圖)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2.(香港01製圖)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3.(香港01製圖)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4.(香港01製圖)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5.(香港01製圖)
【被蛇咬傷急救方法】6.(香港01製圖)
  • 同場加映:👇👇👇點擊即睇【夏日凍飲含糖量排行榜】👇👇👇

【夏日凍飲含糖量】7.(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6.(手作功夫茶FB圖片/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5.(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4.(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3.(「可口可樂」圖片/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2.(網上圖片/香港01製圖)
【夏日凍飲含糖量】1.(網上圖片/香港01製圖)
  • 同場加映:3個食荔枝時的注意事項【點擊下圖放大即睇內容 ▼ ▼ ▼】

【健康百科#食荔枝注意事項】1. 食物安全中心建議成人每日最多食10粒,相當於大約半碗白飯既熱量。而小朋友每日最多食5粒。(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食荔枝注意事項】2. 不要空肚食荔枝。進食荔枝會降低血糖,空肚食荔枝容易出現嘔吐或暈眩等不適症狀。(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食荔枝注意事項】2. 不要空肚食荔枝。進食荔枝會降低血糖,空肚食荔枝容易出現嘔吐或暈眩等不適症狀。(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食荔枝注意事項】3. 糖尿病患者盡量少食荔枝。荔枝會降低血糖,並有機會影響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指素,建議少吃為妙。(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食荔枝注意事項】3. 糖尿病患者盡量少食荔枝。荔枝會降低血糖,並有機會影響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指素,建議少吃為妙。(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 同場加映:即睇消暑甜品要識食! 【點擊下圖放大即睇內容 ▼ ▼ ▼】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1.雪糕:傳統雪糕脂肪含量和熱量較高,一球雪糕(約100克)大約有200-250千卡路里,大約相等於一碗飯的熱量,選擇少於150千卡路里為較理想。(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1.雪糕:傳統雪糕脂肪含量和熱量較高,一球雪糕(約100克)大約有200-250千卡路里,大約相等於一碗飯的熱量,選擇少於150千卡路里為較理想。(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2.雪葩:雪葩是由新鮮水果冷藏至結冰後磨成沙冰,沒有牛奶成分,脂肪含量及熱量相對較低。(iStock/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2.雪葩:雪葩是由新鮮水果冷藏至結冰後磨成沙冰,沒有牛奶成分,脂肪含量及熱量相對較低。(iStock/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3.雪條:雪條的主要原材料是糖和水,建議選擇較低糖及低卡的產品,每份少於 100千卡路里為較理想。(ig@ jacky_photo_food/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3.雪條:雪條的主要原材料是糖和水,建議選擇較低糖及低卡的產品,每份少於 100千卡路里為較理想。(ig@ jacky_photo_food/香港01製圖)
【健康百科#消暑甜品要識食】4.乳酪:乳酪的脂肪含量及熱量比雪糕低,而且含有益生菌,有助腸道健康,是代替雪糕的好選擇。(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1
  • 同場加映:點擊即睇保持腸道健康方法! 【點擊下圖放大即睇內容 ▼ ▼ ▼】

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在腸道內有吸水作用,可軟化大便;而非水溶性纖維則有助腸道正常蠕動,預防便秘。(Gabriele bartoletti stella/Unsplash/香港01製圖)
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纖維及非水溶性纖維:水溶性纖維在腸道內有吸水作用,可軟化大便;而非水溶性纖維則有助腸道正常蠕動,預防便秘。(Gabriele bartoletti stella/Unsplash/香港01製圖)
除了要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外,充足的水份亦十分重要。以一般成年人來說,衛生署建議每天最少飲用6至8杯水分。(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除了要攝取足夠膳食纖維外,充足的水份亦十分重要。以一般成年人來說,衛生署建議每天最少飲用6至8杯水分。(Gettyimages/香港01製圖)
益生菌有助改善我們腸道微生物平衡,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幫助排便及改善便秘。(Heather Ford/Unsplash/香港01製圖)
益生菌有助改善我們腸道微生物平衡,促進腸道蠕動,從而幫助排便及改善便秘。(Heather Ford/Unsplash/香港01製圖)
保持適量運動量亦對腸道健康十分重要。多做運動不但有助減壓,亦可刺激腸道蠕動,有助排便暢順。(chanderr/unsplash/香港01製圖)
+1
立刻Like!讚好《01熱話》: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