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酒後面紅心跳加快兼出疹?竟然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警號!?

撰文:醫師Easy2023-09-19 10:00更新:2023-09-20 06:07

在成年人的世界,無論是出席親朋好友聚會,還是值得慶賀場合、遇到煩心事情,甚至每逢星期五,飲酒可說是無可避免的環節。不過不少人飲酒後會出現各種身體反應,例如面紅、出疹、心跳加速及血糖下降等的不適,而這些徵狀其實反映了身體的不同狀況,部分甚至是疾病的先兆!以下便為大家一一解釋。

良朋歡聚難免飲酒作樂,但亦應適可而止。(圖片:Shutterstock)
良朋歡聚難免飲酒作樂,但亦應適可而止。(圖片:Shutterstock)

酒後容易面紅 因缺乏解酒基因

提到飲酒後的反應,最常見應該是面紅。坊間對於酒後面紅有不少解釋,其中最多人會將酒後面紅與否與肝功能扯上關係。

事實上,酒後面紅是因為身體的基因缺陷所致,令體內缺乏代謝酶「乙醛去氫酶(ALDH2)」。ALDH2是人體其中一種解酒酵素,當酒精在人體代謝後會產生「乙醛」,而ALDH2功能較差者,因難以代謝乙醛,導致血管擴張,故較易臉紅或心悸,甚至會頭暈、噁心及嘔吐。

值得留意的是,乙醛已經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劃分為一級致癌物,它會附著在DNA分子上,導致癌變,故在體內累積愈多、健康危害愈大。例如長期過量飲酒的人,會因身體積聚過多乙醛及其他酒精新陳代謝物,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肝臟和胃部亦會因而受損,甚至患上心臟病。

酒後容易面紅其實與基因有關。(圖片:Storyblocks)
酒後容易面紅其實與基因有關。(圖片:Storyblocks)

空肚飲酒易致低血 飯後飲酒令血糖急升

由於酒精是由肝臟代謝,而肝臟本身亦可將其它養份轉化為糖份,即「糖質新生」。在空肚飲酒時,酒精會抑制糖質新生、肝糖分解及減低胰島素抗性,導致低血糖,並出現頭暈、冒冷汗等徵狀,甚至會導致昏迷不醒。

另一方面,部分添加了額外糖份的酒類,則有機會導致高血糖。例如玫瑰紅酒、水果酒、水果啤酒或是日本清酒等,都屬於高糖份的酒,應盡量避免。此外,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人士需要留意,飯後飲酒會令胰島素抗性增加,刺激肝醣分解,引致血糖偏高,故亦應小心為妙。

空肚飲酒容易引致低血糖,出現頭暈、冒冷汗等問題。(圖片:ingimage)
空肚飲酒容易引致低血糖,出現頭暈、冒冷汗等問題。(圖片:ingimage)

出酒疹其實是蛋白質過敏 眼皮紅腫需立即求醫

另一個常見的酒後反應是出紅疹,丹麥哥本哈根一項研究指出,喝酒後出現酒疹的盛行率為7.2%。這類酒疹其實是急性蕁麻疹的一種,面積有大有細,有時甚至會融合成一大片,十分痕癢。

酒疹是急性蕁麻疹的一種,除了皮膚出紅疹外,還十分痕癢。(圖片:photoAC)
酒疹是急性蕁麻疹的一種,除了皮膚出紅疹外,還十分痕癢。(圖片:photoAC)

不少人誤以為出酒疹是因為對酒精敏感,但致敏源其實是酒內其他的蛋白質,這亦可解釋到,為甚麼有些人只對某一種酒敏感。導致敏感出疹的致敏源眾多,包括酒內的水果、添加劑或色素、亞硫酸鹽、酵母菌等。

要注意的是,普通的酒疹治療方式相對簡單,只需口服抗組織胺,加上外用止癢藥膏,一般兩至三日便可痊癒。不過若過敏反應較強,例如眼皮或嘴唇腫脹、喉嚨或鼻黏膜水腫,造成呼吸困難,便屬於急症,應盡快送急症室處理,以避免因嚴重過敏導致窒息。

少飲怡情 女士一日最多兩罐啤酒

那麼,每天飲多少酒才算恰當?要衡量到底喝了多少純酒精,可以「酒精單位」作為量度標準。衞生署資料顯示,一個「酒精單位」相當於10克純酒精。而根據英國政府對酒精攝取的指引,建議男性每天的飲酒量不宜超過4個酒精單位,女性則不宜超過3個酒精單位,以避免酒精損害身體健康。

根據指引,男性每天的飲酒量不宜超過4個酒精單位,女性則不宜超過3個酒精單位。(圖片:Shutterstock)
根據指引,男性每天的飲酒量不宜超過4個酒精單位,女性則不宜超過3個酒精單位。(圖片:Shutterstock)

以洋酒為例,1杯約30毫升的烈酒(如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或1杯約60毫升的加度葡萄酒(如雪利酒、馬天尼酒、砵酒),便等於1個酒精單位;而1杯約120毫升的佐餐酒,或1罐約350毫升的啤酒,則相當於1.5個酒精單位。

中國酒方面,1杯約250毫升的三蒸米酒已經有8個酒精單位,1杯約250毫升的高粱酒更高達12個酒精單位。不論男士或女士,都應盡量淺嚐中國酒,避免過度攝取酒精。

五種人不宜飲酒

●消化道疾病患者 大量飲酒會令消化道黏膜受損,加重各種消化道疾病。

●高血壓患者 高血壓患者喝酒後會出現短暫的血壓下降,但隨後血壓會迅速反彈,甚至比平時更高。

●糖尿病患者 過量飲酒或引致嚴重的低血糖,甚至造成死亡。

●心腦血管疾病患者 酒精會刺激血管擴張,令心跳加速,從而增加心臟負擔。

●肝臟疾病患者 長期飲酒會令肝臟脂肪酸合成增多,減少氧化,進而形成脂肪肝、酒精肝等問題。

Reference: NIH衛生署, House of Commons, 食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