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飲酒要小心!這種人飲兩杯患癌機率增100% 臉紅恐成死亡徵兆

撰文:ETtoday2021-09-21 09:30更新:2021-09-21 09:30

中秋節與久違的親友喝酒狂歡,有人千杯不醉,也有人沾一口就滿臉漲紅?台灣皮膚科醫師蔡逸姍警告,一喝酒就臉紅「其實是生病了」,呼籲網友們別欺負喝酒臉就紅得像豬肝的人,這是一種明示不能喝酒的保護機制;外科醫師江坤俊也警告,這意味著代謝酒精能力差,也更容易罹癌。

你一喝酒就臉紅嗎?台灣皮膚科醫師蔡逸姍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酒精需要經過幾個酵素代謝,而一喝酒臉就漲紅的人,意味著體內缺乏代謝酶「ALDH2」。這類人別以為可透過「訓練酒量」讓自己變得更能喝,缺乏代謝酶ALDH2者一旦被訓練酒量、喝得更多,日後罹患癌症的機會高出常人。她也呼籲網友們別再欺負一喝酒臉就紅得像豬肝的人,這是一種保護機制「就是警告你不能喝」。

飲酒臉紅竟是死亡徵兆!缺乏代謝酶卻喪飲酒等於「一直在玩命」 點圖放大看台灣專家怎樣說👇👇👇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節目截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中秋節飲酒要小心!臉紅竟是「死亡徵兆」飲兩杯患癌機率增加100%(01製圖)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該項說法來自史丹佛大學之研究,發現台灣人酒精代謝基因缺陷率高居世界第一,喝酒罹食道癌風險較一般人高14倍,不只需要節制,最好不要喝。

台灣外科醫師江坤俊也警告,一喝酒就臉紅者代謝酒精能力差,也更容易得到癌症。他解釋,因為代謝酒精有一種重要的酵素為「乙醇去氫酶」,酒精本身就是乙醇,要先被代謝成乙醛後,再被代謝成乙酸,假設缺乏乙醇去氫酶,就無法順利從乙醛代謝成乙酸。

【相關圖輯】中秋節|健康月餅真係咁低卡路里?1/8個低糖月餅熱量已等同1碗飯(點圖放大瀏覽👇👇👇)

相關圖輯:中秋節|健康月餅真係咁低卡路里?1/8個低糖月餅熱量已等同1碗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1.(資料圖片/香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1a.(香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1b.(香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2.(Alexa Soh@Unsplash/香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2a.(香港01製圖)
【月餅熱量成份大比拼】2b.(香港01製圖)
+12

江坤俊說明,乙醛本身為相當毒的致癌物,假設在人體累積,會造成周圍血管擴張,導致一喝酒就臉紅的情況,還會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感會比他人更為嚴重,「最重要的是會致癌」。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署已經將乙醛列為一級致癌物。

江坤俊也舉例,若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且又每天喝超過30g的純酒精,相當於2杯紅酒的量,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會增加100%、頭頸癌50%,還有口腔癌的機率也會大幅上升。他指出,口腔內細菌可將酒精乙醇轉為乙醛,若缺乏酵素幫助乙醛轉換,就會大量在上消化道累積,造成罹癌風險提升。

【相關圖輯】中秋節10大禁忌 唔好手指指月亮 食呢種月餅隨時激嬲月神行衰運(點圖放大瀏覽👇👇👇)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中秋節10大禁忌】(01製圖)
+12

至於網友質疑酒量真的可以練嗎?物理老師張景超曾解釋,身體中可分解乙醛的酵素多寡,與「本身基因」有關,而會有「酒量可以練」的說法,其實都是錯覺,「其實你常喝醉,身體的神經系統對於喝醉的反應後來可能麻痺了!」下次喝醉時卻感覺沒那麼醉,代表著神經系統對「喝醉」已經鈍化,不是酒量變好了,「只是你的身體壞掉囉」。他也提醒偶爾小酌就好,喝到吐或喝到斷片,其實會對身體帶來傷害。

【同場加映】中秋節習俗與禁忌|剛搬新屋不適合賞月? 髮型錯了恐擋住財運(點圖放大瀏覽👇👇👇)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1(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2(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3(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4(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5(01熱話製圖)
【中秋節習俗與禁忌】6(01熱話製圖)
+4

【本文獲「ETtoday」授權轉載。】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