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哮喘】傳統口服式類固醇限制多 醫生剖析國際治療新趨勢

撰文:專科醫生2021-10-11 22:00更新:2022-03-07 07:07

哮喘症狀可大可小,咳嗽、呼吸困難、氣喘及氣促等都是症狀之一。縱然在哮喘患者中,只有相對一小部分為「嚴重哮喘」,但這類患者一旦病發,可隨時危及生命。對於已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藥物及使用藥物技巧正確的嚴重哮喘患者,傳統治療的口服式類固醇藥物會引致不同副作用。呼吸系統科曹忠豪醫生分析不同治療方法,指出當中隱藏的風險危機,講解嚴重哮喘的醫學治療新趨勢。

攝影:龔嘉盛

要知道治療方法,首先要懂得分辨嚴重哮喘及普通哮喘,呼吸系統科曹忠豪醫生先解釋:「嚴重哮喘及普通哮喘的分別在於症狀及用藥。一般在臨床上,以症狀分辨兩者,例如氣喘的頻密程度、氣喘時是否需要用藥紓緩、是否需要入院、需要插喉等都會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用藥方面,嚴重哮喘需要服食口服式類固醇(OCS)、吸入式類固醇或長效氣管擴張劑,這些都是醫學界普遍採用的治療方法,現時香港約有4至5%患哮喘人士需要長期服用口服哮喘藥。」

長期服用口服式類固醇隱藏風險

對於長期服用OCS,曹忠豪醫生指出當中的風險:「在治療哮喘方面,OCS的作用是減少炎症發生,紓緩氣管收縮,但OCS會引起不同副作用,例如肥胖問題、高血壓、糖尿病,嚴重更會引致骨枯、骨質疏鬆及白內障等問題,甚至誘發長期疾病,長期服用有一定風險。」研究更指出,服用OCS的哮喘患者,比沒有服用OCS的人士,有更高風險患上二型糖尿、心腦血管疾病及心臟衰竭等疾病¹。曹忠豪醫生續說:「長時間的OCS治療可引致血糖水平上升,繼而有機會帶來不同的後遺症。」

曹忠豪醫生指長期服用口服式類固醇有機會引致骨質疏鬆。
曹忠豪醫生指長期服用口服式類固醇有機會引致骨質疏鬆。

治療新趨勢:生物製劑

「現時在治療方面,除了傳統的口服哮喘藥,更有生物製劑藥物的新選擇,亦是近年治療的新趨勢。根據全球哮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同樣建議嚴重哮喘患者,在吸入式藥物外可附加生物製劑以控制病情。」

生物製劑治療 減輕全身副作用

曹忠豪醫生解釋生物製劑的治療原理是對準引致哮喘的發炎訊號,例如嗜酸性粒細胞及免疫球蛋白E(IgE),進行阻截。「使用生物製劑作附加藥物,有助減輕OCS引致全身的副作用反應,例如水腫或骨質疏鬆等。」對於嚴重哮喘患者的成效尤其顯著,研究數據指出,有生物製劑可有助六成患者將OCS的劑量減至零;同時可有助接近七成半患者將病發風險降至零²。曹忠豪醫生指出:「減低病發風險及OCS的劑量對患者來說是十分重要,不但可提升整體生活質素,更重要是患者可以安心投入生活。」現時有不同生物製劑予不同病情的患者使用,當中「Anti-IL5Rα治療」首3針每4星期注射一次,及後每8星期一次。

曹忠豪醫生亦分享案例,表示曾經有哮喘患者因長期服用OCS而導致骨質疏鬆、水腫及肥胖等副作用,經過檢查後,患者的狀況適合使用生物製劑輔助治療,開始減少服用OCS的劑量。此後副作用就減少,減輕身體承受的風險。

如果患者對生物製劑治療方法感興趣,曹忠豪醫生建議:「尋求專科醫生的意見,進行血液檢查,再作評估。」

曹忠豪醫生建議對生物製劑治療有興趣的患者尋求專科醫生意見,進行相關檢查。
曹忠豪醫生建議對生物製劑治療有興趣的患者尋求專科醫生意見,進行相關檢查。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詳情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

參考資料: 1) Price, D.B., Trudo, F. & Voorham, J. (2018), "Adverse outcomes from initiation of systemic corticosteroids for asthma: long-term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Asthma and Allergy, vol. 11, pp. 193-204. 2) Menzies-Gow, A., Gumell, M. & Heaney, L. (2021), "Elimination of Oral Corticosteroids (OCS) with Benralizumab Treatment in OCS-Dependent Asthmatics Using a Rapid, Personalized Algorithm: The PONENTE Trial",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vol. 147, no. 2, pp. AB249.

阿斯利康香港有限公司全力支持 如有任何關於阿斯利康產品的疑問,請向你的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