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痛|翻風落雨膝頭痛 是痛風定風濕?治療揀打針定食補充品?

撰文:醫師Easy2022-08-24 05:02更新:2022-12-15 09:30

翻風落雨就關節痛,到底是風濕、痛風,還是關節炎?這些琅琅上口的病名到底有甚麼分別?我們日常所說的「關節炎」,其實是關節受損相關疾病的統稱,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關節炎有約150種類型,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締結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及活動受阻等,有些關節炎與勞損有關,也有些無關。本文將教你分辨三種常見的關節炎,拆解早夜及下雨天發病的原因,並介紹常見的治療方法。

關節受損相關疾病的統稱,有約150種類型,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締結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及活動受阻等。(圖片:today.line)
關節受損相關疾病的統稱,有約150種類型,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締結組織發炎,導致關節疼痛、僵硬及活動受阻等。(圖片:today.line)

三種常見關節炎成因各不同 非老人家專利

首先關節炎並不是老人「專有」的疾病,只是幾乎每個年紀大的人都或多或少會有。而我們平常所說的「老人家風濕」,其實大多是「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因韌帶、肌腱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不當所致,常見病徵包括關節僵硬、疼痛、活動受限等。除了膝關節,這種退化也可能出現在其他關節,例如手指和手腕。過往這類勞損性的關節炎大多發生在45歲或以上人士,但由於現代社會營養過剩,肥胖人士增多令這種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

延伸閱讀:手部關節退化│長期重複單一動作易致勞損 專科醫生教舒緩秘招

平常所說的「老人家風濕」,其實大多是「退化性關節炎」,因韌帶、肌腱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不當所致,45歲以上人士是高危人士。(圖片:google)
平常所說的「老人家風濕」,其實大多是「退化性關節炎」,因韌帶、肌腱過度使用或長期使用不當所致,45歲以上人士是高危人士。(圖片:google)

另一種常見的關節炎「痛風」,全名是「痛風性關節炎」,常見於40歲以上、通常有飲酒習慣,常吃動物內臟、貝殼類及海產等含高嘌呤的食物。正常情況下,嘌呤會形成尿酸並經由腎臟排出體外,但當身體含有過多尿酸,就會在體內累積成結晶體,沉積在關節處,引致關節發炎和劇痛。由於尿酸通常向下流,因此痛風大多數是下肢關節疼痛,最常受影響是膝蓋、腳踭、腳趾,其次是手指和手肘。

「痛風」全名是「痛風性關節炎」,因過量的尿酸會在體內累積,形成結晶體,沉積在關節處,引致關節發炎和劇痛。(圖片:ifun01)
「痛風」全名是「痛風性關節炎」,因過量的尿酸會在體內累積,形成結晶體,沉積在關節處,引致關節發炎和劇痛。(圖片:ifun01)

至於常說的「風濕」,其實代表各種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導致錯誤攻擊自身組織和部位而產生的疾病。其中「類風濕關節炎」是香港常見的風濕病之一,屬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攻擊並破壞全身不同關節及引發痛楚,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而且此症經常伴隨眼疾和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嚴重影響整體健康及生活質素。此症常發於30至50歲,而女性患者較男性多約三倍。此症的具體成因仍未能確定,但醫學界普通認為與基因遺傳及賀爾蒙有關。

延伸閱讀:啪手指|一時快感會損害關節健康?醫生拆解手指變粗都市傳說

濕冷天氣成疼痛原因 不同關節炎發作時間有異

不少患者指每逢下雨天或天氣轉冷,都會感覺關節特別痛,有研究指這個現象或與下雨前夕的低氣壓有關。下雨前夕,氣壓會下降,患者體內的液體便會滲入軟骨下,形成水囊;而軟骨下的骨骼相對較多神經線,受損後欠缺保護,一旦受壓迫時便會產生痛楚。

從中醫角度看,膝蓋、手肘等關節處的皮膚較薄,並缺乏脂肪等組織保護,相對容易受外來風寒和濕氣等邪氣入侵,引發痛楚。雖然目前醫學界對於關節痛與天氣的關係並未有確切的解釋,不過不同的關節炎也有在早上或晚間發作的分別。

延伸閱讀:濕氣重|中醫淺談潮濕天氣如何影響關節 艾灸與抽濕機可減輕疼痛?

從中醫角度看,膝蓋、手肘等關節處的皮膚較薄,並缺乏脂肪等組織保護,相對容易受外來風寒和濕氣等邪氣入侵,引發痛楚。(圖片:homecareshop)
從中醫角度看,膝蓋、手肘等關節處的皮膚較薄,並缺乏脂肪等組織保護,相對容易受外來風寒和濕氣等邪氣入侵,引發痛楚。(圖片:homecareshop)

一般在早上發作的通常是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前者是因為患者在晚間睡眠時,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而出現的關節僵硬;後者則因為免疫系統在深夜到早上的時段較活躍,所以到起床時間,相關痛症便會變得強烈,令患者出現關節僵硬、無法握拳等情況。

痛風性關節炎則通常在晚上發作,原因是白天時患者體內的尿酸能通過汗水、小大便等途徑排出體外,紓緩症狀。但到了晚上,身體各個器官都處於休息狀態,症狀便開始顯現,而睡前忍尿、晚餐或宵夜過於肥膩都會加劇痛症。

早上發作的通常是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則通常在晚上發作。(圖片:ifuun)
早上發作的通常是退化性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則通常在晚上發作。(圖片:ifuun)

初期可食補充品 中期注射透明質酸 晚期手術換關節

治療關節炎的方法通常分初期、中期和晚期。初期階段可用補充品葡萄糖胺(Glucosamine)修補受損關節。葡萄糖胺是關節軟骨主要組成部分「蛋白聚醣」的成分之一,透過直接補充葡萄糖胺可促進軟骨組成、補充軟骨的強韌度。雖然不少研究也提出葡萄糖胺有效消炎止痛,可紓緩症狀。但同時也有研究指,葡萄糖胺要先與透明質酸、核心蛋白等不同物質結合,經過幾個步驟,才能變成蛋白聚醣。如果缺乏其他物質,單靠補充葡萄糖胺便未必有效。

Qivaro |<超級關節寶> $450(75折-原價$600)。

延伸閱讀:關節退化|骨科醫生解釋退化四大成因、如何減緩關節退化

到病情較嚴重時,便需要用到「透明質酸」。它分佈於皮膚、神經和各種結締組織,更是關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助留住軟骨的水份,促進關節液的潤滑功能。往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有助潤滑關節、減少痛楚。而注射會比口服的效果更直接。不過,透明質酸的止痛作用大,卻不能停止或扭轉關節炎的惡化進程。一旦病情已是晚期,便可能要進行手術。

常見的關節炎手術包括「關節鏡手術」和「關節置換手術」。關節鏡屬微創手術,醫生先利用微型攝影機觀察關節內部情況,再根據觀察移除關節內的病變組織。手術過程相對簡單,而且傷口小、恢復時間短,通常無須留院。

往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有助潤滑關節、減少痛楚,但不能停止或扭轉關節炎的惡化進程。一旦病情已是晚期,便可能要進行手術。(圖片:federicogiardina)
往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有助潤滑關節、減少痛楚,但不能停止或扭轉關節炎的惡化進程。一旦病情已是晚期,便可能要進行手術。(圖片:federicogiardina)

關節置換則較為複雜,以人工關節取代受損、磨蝕或已病變的關節。手術的成效顯著,但術後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護理及適應新關節。可更換的關節以髋、膝最為常見,且持續性較佳;而肩、肘、手腕和足踝關節也可置換,但較不常見。

關節置換術以人工關節取代受損、磨蝕或已病變的關節,成效顯著,但術後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護理及適應新關節。(圖片:health.gvm)
關節置換術以人工關節取代受損、磨蝕或已病變的關節,成效顯著,但術後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護理及適應新關節。(圖片:health.gvm)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