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

撰文:ETtoday2021-10-07 23:30更新:2021-10-07 23:30

許多人常會擔心多久大一次便才算正常,如果沒有至少一天一次是否就不算腸胃健康,但專業醫師的最新回覆指出,「一次大多少,或一天大幾次」不是重點,重要的是排便頻率的持續性。

英國《太陽報》引述醫師透納(Zac Turner)的說法,透納表示一次有位病人前來求診,對於自己一天只上一次大號感到憂心,因為他的伴侶一天能上到3次,讓他懷疑自己是否有排泄不健康等情況。

正唔正常係睇「持續性」 另外健康人士嘅糞便應該係咁嘅樣(點擊放大閱讀)▼▼▼

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01製圖)
來自澳洲的透納醫生日前回答「多久上一次大號才算正常」的問題。(IG@drzacturner)
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01製圖)
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01製圖)
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01製圖)
大便一日幾次先算正常?醫生揭次數非關鍵 健唔健康睇呢幾樣(01製圖)
坊間有多種專為上廁所用的小凳產品(amazon.com)
+10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醫師回答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就是,「沒有所謂的上幾次大號才算健康」的問題,「關鍵字是『持續性』」,只要維持差不多上大號的頻率,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好擔心。上大號時的坐姿和排便是否能順暢也有關聯,透納表示應該要坐直身體,不要像滑手機那樣彎腰駝背,而且現在愈來愈多人家裡備有小凳子,在上大號時可以讓雙腳踩在上面,這其實是一個相當健康的姿勢。「如果你把雙腳放在小凳子上的話,就是在模仿蹲式的大號姿勢,研究已經指出這是大號時最健康的一個姿勢。」

透納說,如果發現自己排便頻率不固定,他建議可以把每天吃的食物紀錄下來,觀察進食與排便順暢的關聯,進而排除掉會造成排便阻礙的食物。至於什麼樣的食物能夠最好的促進排便,他推薦蘋果、酪梨、豆類和花椰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

糞便的型態反映腸胃道狀況,健康的糞便看起來應該要像光滑或破裂的香腸,顏色呈現棕色,因為紅血球已在體內被分解。如果糞便持續出現堅硬、塊狀,或是稀稀水水甚至直接是液體的話,他建議應該要立即就醫。另外就是糞便帶血的情況,會呈現紅色或黑色,以及排便時有異常的刺痛感,都應該前往就醫。對於現在許多喜歡自己上網當速成醫生,透納也警告下次如果再害怕糞便和自己的健康有什麼問題時:「遠離Google,去找你的醫生!」

【更多健康熱話】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點擊放大閱讀)▼▼▼

【更多健康熱話】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爆系知識家Facebook)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女網友指甲出現垂直凹槽 過來人警告快去檢查 可能是這器官出事(01製圖)
+6
【更多健康熱話:你不知道的睡眠冷知識!「瞓錯覺」胸下垂長皺紋 專家教這樣避免】瑪格指出「雙手抱著枕頭,頭側向一邊、一腿彎曲的趴睡」可能為臀部及背部帶來壓力,因為脊椎曲線會變得不自然,身體無法成一直線。(The Sun)
「兩腿都打直」是最糟糕的睡姿,會導致終生背部和頸部問題。瑪格建議如果這個睡姿最好入睡,可以試著在「肚子下面放一個枕頭」。(The Sun)
最常見「膝蓋彎向胸部,像嬰兒蜷縮的側躺」,如果枕頭太高或低都會讓頭側向同一邊太久壓迫到頸部,且「日復一日將臉壓在枕頭上會產生皺紋。」(The Sun)
睡覺時「雙臂放在身體兩側的仰躺」非常糟糕,因為仰躺會推擠下巴,使舌根掉到喉嚨阻塞部分呼吸道。如果有胃食道逆流等疾病,這個仰躺睡姿也很不利身體,因為胃酸會因此進入食道。(The Sun)
「雙手高舉枕頭上、雙腿張開的仰躺」則可能讓人做更多惡夢,若不想夜長夢多可試著改變睡姿。(The Sun)
「四肢伸直往下的側躺」會導致肩膀問題,可在肩膀和床墊間放床墊罩之類的緩衝物以減輕疼痛。(The Sun)
「雙臂伸向前的側睡姿」會將胸部拉到身體的某一側,乳房會向下垂到床墊方向,瑪格指出:「胸部很大的人最好戴上睡眠胸罩以獲得額外的支撐,這樣就不容易出現皺紋或胸部下垂。」(The Sun)

【本文獲「ETtoday」授權轉載。】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