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胸|中醫指兩大體質致胸部扁平 三種方法安全無副作用塑造美胸

撰文:醫師Easy2021-11-08 03:00更新:2021-12-22 02:56

不論任何年齡、國籍及年代,女士們都想擁有玲瓏浮凸的曲線美態。部分女士為了美麗而進行人工豐胸,為胸部加入人造填充物,然而這些方法不單不自然,還會危害身體健康。而已經有五千年歷史的中醫,就有一套不為人知的健康豐胸方法,本文將分享中醫豐胸的秘密,探討中醫如何透過針灸、推拿、中藥三種方式互相配合,達至安全而有效的豐胸效果。

中醫透過針灸、推拿、中藥三種方式,達至安全而有效的豐胸效果。(圖片:beauty-place, mombaby)
中醫透過針灸、推拿、中藥三種方式,達至安全而有效的豐胸效果。(圖片:beauty-place, mombaby)

胸部不飽滿與兩大體質有關 後天因素多於先天遺傳

對於自身單薄的胸部,有女士歸咎於先天遺傳,以為無法可施。其實從中醫角度,先天因素對胸部大小的影響有限,反而其他身體異常狀況的影響更大,例如局部經絡不通、氣血虛少、腸胃功能差、月經失調等,都會令胸部發育欠佳。

中醫將這些身體狀況歸類為兩大體質,分別是「氣血不足型」和「經絡不通型」,也是香港女士十分常見的體質類型。氣血不足型人士可從外表判斷。由於營養吸收不良,這類人士通常體型偏瘦、面色蒼白,而且怕冷、容易疲倦及眩暈、經常不夠氣等。乳腺組織和脂肪組織的多寡是乳房大小和形態的關鍵,而氣血不足的人由於「食極都唔吸收」,脂肪不夠,所以胸部不長肉。

胸部不飽滿與兩大體質有關,分別是「氣血不足型」和「經絡不通型」,也是香港女士十分常見的體質類型。(圖片:uweekly)
胸部不飽滿與兩大體質有關,分別是「氣血不足型」和「經絡不通型」,也是香港女士十分常見的體質類型。(圖片:uweekly)

而經絡不通型人士,特徵是會摸到乳房有小硬塊、月經前出現乳房脹痛、經常覺得胸悶而需要抖大氣。這是由於乳房經絡阻塞,氣血和營養難以輸送到乳房,導致胸部不飽滿。這兩類型人士如果生育後想哺乳,通常都會遇到奶量不足問題。另外,後天因素例如壓力過大、哺乳、曾經減肥過度等,都會令胸部縮小。

乳房豐盈從飲食著手可更長久 附乳房保養貼士

此外,想要豐胸健胸,女士在內衣選擇、飲食及運動方面也可多加注意。中醫建議女士應穿戴合適內衣。很多女士為了好看而穿戴小一個尺寸的內衣,但這樣會壓迫乳腺,誘發乳腺問題,不利乳房健康。

女士應穿戴合適內衣。穿戴尺寸過小的內衣會壓迫乳腺,誘發乳腺問題,不利乳房健康。(圖片:qq)
女士應穿戴合適內衣。穿戴尺寸過小的內衣會壓迫乳腺,誘發乳腺問題,不利乳房健康。(圖片:qq)

飲食方面,可多選擇優質蛋白質,例如淮山、大豆、魚類等。日常多做擴胸運動也有助改善寒背問題及改善胸形,令體態更健美。除了中醫師的專業手法之外,有些按摩手勢也適合日常執行,對護理胸部及維持療效極具作用,相關手勢可請教醫師。

中醫豐胸三種方法相輔相乘 豐胸同時改變體質

中醫豐胸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通常採用「局部與整體並重」原則,透過針灸和推拿手法,使乳房經絡暢通、氣血充足,並同步以中藥配合,改善整體體質,令乳房變得飽滿。

針灸和推拿手法不會帶來創傷,中藥則無副作用,三者相輔相乘,除了有效豐胸之外,更能提升整體健康。一般而言,只要不是正在懷孕、哺乳或患嚴重疾病的話,18至45歲的女士都適合進行中醫豐胸。治療效果穩定後,除非之後過度節食減肥或患上嚴重疾病,否則只要保持身體狀況良好,療效一般不會明顯反彈。

中醫豐胸以「局部與整體並重」為原則,透過針灸和推拿手法,使胸部經絡暢通、氣血充足,並同步以中藥配合,改善整體體質。(圖片:mombaby)
中醫豐胸以「局部與整體並重」為原則,透過針灸和推拿手法,使胸部經絡暢通、氣血充足,並同步以中藥配合,改善整體體質。(圖片:mombaby)

中醫素來以「望聞問切」為診症基礎,醫師會針對每位病人的體質去安排療程。例如針對氣血不足型體質,一般做法是先處方中藥,改善氣血後進行針灸和推拿,從而達至更佳療效。有些女士需要進行多次療程,而醫師每次都會再把脈問診,一來跟進成效,二來可照按病人的身體變化而調治療方案。

針灸手主力法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經驗的醫師落針精準、手勢溫柔,病人並不會感到痛,甚至會在過程中睡著。(圖片:遠志中醫)
針灸手主力法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經驗的醫師落針精準、手勢溫柔,病人並不會感到痛,甚至會在過程中睡著。(圖片:遠志中醫)

而針對經絡不通型人士,治療方法會側重針灸及推拿,不少女士在第一次療程便見效,甚至不用服用中藥輔助。中醫豐胸的好處還包括有助提升整體健康,中藥、針灸和推拿三種方法相輔相成,從內至外改善身體問題,使乳房自行變得飽滿;當整體健康得以提升,更有助女性發揮自身最佳狀態,展現健康美態。

想了解更多中醫豐胸資訊,可以到www.new-vision.com.hk瀏覽詳情。

(資料由客戶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