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位置|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 3種營養素助預防胰臟癌

撰文:健康2.02021-11-27 09:02更新:2022-12-25 03:40

台灣一名60歲的家庭主婦因為持續性上腹痛,就醫才知道是胰臟癌末期,已經癌轉移到肝臟。上腹痛除了是胃痛,可能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膽結石及胰臟癌有關。但到底要如何分辨?台灣醫師祝年豐指出,利用「進食」與否大致可以區分;台灣營養師黃淑惠提到3種營養素對預防胰臟癌有幫助。

台灣新陳代謝科醫師祝年豐表示,幾乎每個病人來的時候都在喊痛,有的人喊上腹痛,有的人是喊右邊痛,還有不少人腹痛以為就是吃壞了東西,或者是大魚大肉後膽囊結石發作。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按圖看清👇👇👇)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1招分辨胃痛、膽結石、胰臟痛(01製圖)
+3

以潰瘍而言,胃潰瘍是空腹時比較會痛;十二指腸潰瘍是吃飽的時候痛。它們痛的位置大概在上腹靠近胸骨的地方,覺得一直有東西或是感到悶燒的灼熱感。

至於膽囊結石痛的位置比較偏右邊上腹。祝年豐說,空腹(不吃東西)的時候,比較不會痛,因膽囊不需一直蠕動分泌膽汁,讓膽囊可以休息,這也是醫師常會要膽囊發炎患者最好多休息、不要吃東西的原因。因此,若是一個人喝酒、大魚大肉後就突然右上腹劇痛,就可猜測是膽囊不舒服。

祝年豐說,空腹(不吃東西)的時候,比較不會痛,因膽囊不需一直蠕動分泌膽汁,讓膽囊可以休息,這也是醫師常會要膽囊發炎患者最好多休息、不要吃東西的原因。(健康2.0授權使用)
祝年豐說,空腹(不吃東西)的時候,比較不會痛,因膽囊不需一直蠕動分泌膽汁,讓膽囊可以休息,這也是醫師常會要膽囊發炎患者最好多休息、不要吃東西的原因。(健康2.0授權使用)

「但胰臟就很討厭了,它有時候是痛在背部。」祝年豐指出,背部隱隱作痛或是胸部與背部持續痛,而且痛的時候,身體愈來愈彎曲且抱著肚子才會覺得舒服一點時,就要小心與胰臟有關。

祝年豐說,從疼痛可以稍加區分疾病,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超聲波,可避免誤診。因為胃、膽囊跟胰臟位置很近,很容易誤診。

3大營養素可預防胰臟癌

台灣營養師黃淑惠指出,有一些研究報告發現,某些營養素有助於預防胰臟癌的發生。

葉酸與維他命B6:修復DNA

研究人員追蹤胰臟癌的病人與非胰臟癌的病人的飲食後,從抽血檢查發現,胰臟癌患者體內的葉酸與B6的濃度比正常人還低,但補充營養素後,發覺他們的預後率會好一點。

黃淑惠說,葉酸跟B6會參與DNA的修復,體內葉酸、B6足夠時,代表細胞內受損的DNA的修復會比較好,細胞突變、癌變的機率就相對低。

不飽和脂肪酸:維持細胞膜通透

第二個建議的就是不飽和脂肪酸。黃淑惠說,細胞膜是一個磷脂質,這是一個脂肪構造。細胞膜必須要保持通透,營養素與廢物才能進出細胞。通透性要靠好的油脂來建構,通常會鼓勵大家日常生活裡油脂盡量多選擇不飽和脂肪,並降低飽和脂肪。

不飽和脂肪的來源,除了橄欖油、葡萄籽油外,黃淑惠認為,酪梨就是很好的油脂來源,它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非常高,同時含有豐富的B雜,包括B1、B2、B6與葉酸。

▼胰臟癌症狀包括黃疸、小便變深、大便變淺色或灰色等(按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胰腺癌13大症狀(01製圖)
+21

延伸閱讀:

「這裡」最易結石與復發!腹痛+3症狀要小心輸尿管結石

【本文獲「TVBS」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