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企業同創大獎|Dr PAIN抓緊大灣區機遇 開展痛症管理業務

撰文:醫師Easy2021-12-14 03:00更新:2021-12-22 02:48

Dr PAIN(下稱 Dr PAIN)是首屆「大灣區企業同創大獎」的其中一間得獎企業。Dr PAIN由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及內地的專業團隊組成,採用中西合壁的治療手法,結合中醫整骨、美式整脊及運動康復等治療方案,在痛症市場上的定位創新而獨特。Dr PAIN的創辦人蔡承憲醫師在獲獎後接受訪問,以他作為企業家的經驗,講述企業如何利用北京、上海和香港的優勢在當地發展,並分享他對醫療企業在大灣區發展的啟發性見解。

蔡承憲醫師期望Dr PAIN未來能為更多大灣區的痛症患者,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圖片:余俊亮攝)
蔡承憲醫師期望Dr PAIN未來能為更多大灣區的痛症患者,提供更多優質服務。(圖片:余俊亮攝)

醫療服務發展迅速 痛症市場潛力龐大

醫療服務無疑是近十年發展最快的行業之一,蔡醫師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以至疫情完全結束後,全球對於醫療行業的關注、發展及創新只會有增無減。作為提供針對痛症專業治療的醫療企業代表,他指出大灣區的人口將近一億,當中估計有八成人口長期受痛症困擾,可以預期對痛症的需求勢必愈來愈大。

香港成熟的醫療法規和保險制度十分有利醫療服務企業在香港營運。(圖片:Dr PAIN)
香港成熟的醫療法規和保險制度十分有利醫療服務企業在香港營運。(圖片:Dr PAIN)

有人認為國內向來習慣以中式理療手法治療痛症,對發展相關醫療行業有一定限制。但蔡醫師卻不表認同,「事實上,近五至十年,內地人已明顯接受各種現代療法和嶄新儀器。而大灣區更加因為位於南方而又臨近香港,所以對於西方、中西合壁的治療方法接受程度極高。」而且,Dr PAIN是運用中西結合的治療方式與大灣區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Dr PAIN 結合傳統中醫療法、現代療法及嶄新科技,突顯中西結合,正正符合大灣區的發展方向之一。」

大灣區政策及特點 有利醫療企業發展

大灣區對於香港企業的政策開放,在資金和物業上提供不少援助,同時也非常支持醫療服務行業引入嶄新技術和療法。蔡醫師指,Dr PAIN始於香港,但不止於香港。「大灣區的開放政策和態度都對港資醫療企業開放,因此決定將 Dr PAIN的版圖拓展至大灣區。我們計劃三年內能夠在大灣區開設二十間分店,包括直營店和加盟店。」他深信在香港的優質品牌和中西壁合的特色下,Dr PAIN 能夠為區內居民提供專業的痛症管理服務,並順利在這個備受看好的市場發展。「我們的顧客當中有部分是內地人,很高興從他們反映的意見中得知 Dr PAIN 口碑載道、備受認可。」Dr PAIN未來將從傳統醫療服務企業轉型成為高科技企業,並期待 Dr PAIN 在大灣區開枝散葉。

Dr PAIN 計劃三年內能夠在大灣區開設二十間分店,分店會落戶深圳、廣州、珠海和澳門等城市。(圖片:Dr PAIN)
Dr PAIN 計劃三年內能夠在大灣區開設二十間分店,分店會落戶深圳、廣州、珠海和澳門等城市。(圖片:Dr PAIN)

在京港滬三地發展 企業應了解當地優勢

蔡醫師在兩岸三地發展事業多年,對北京、上海和香港的市場了解透徹。談到企業如何分別在這三個城市發展時,他指出要先認清三個城市各自的優勢。「首先,北京最大的優勢是作為首都,政策的落實自然較有效率,創科發展也非常迅速。而且央企、國企和民企之間的合作模式相當成熟。」他曾經在北京央企投資的醫院擔任院長,從他的經驗中得知,企業在發展階段能夠和政策互相配合十分重要,「而且,企業如果在北京發展良好的話,會更有利於在全國其他城市的發展。」

蔡醫師表示近五至十年,內地人已明顯接受各種現代療法和嶄新儀器。(圖片:Dr PAIN)
蔡醫師表示近五至十年,內地人已明顯接受各種現代療法和嶄新儀器。(圖片:Dr PAIN)

他續指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重鎮,跟香港一樣屬國際化城市,因此上海的優勢是開放的市場環境、當地人對新事物抱持的開放態度,以及對中外合資或外資獨資企業落地和扶持的政策。因此他認為企業發展時,可以吸取香港中西結合的特色,著重以中外合資模式發展。

至於香港,除了國際化及開放的市場之外,最大的優勢就是香港這個品牌。「香港的標準嚴謹,受全世界認可。企業能夠在香港發展良好,便可以享有更強的品牌效應,有利於在全國以至全球的發展。」其中他更提到香港完善的法規和制度,「香港成熟的醫療法規和保險制度十分有利醫療服務企業在香港營運。」他還讚嘆香港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香港的技術研發十分有利醫療企業在港發展。」

蔡醫師認為北京最大的優勢是首都城市,政策落實較有效率,創科發展也非常迅速。而且央企、國企和民企之間的合作模式相當成熟。(圖片:hk01)
蔡醫師認為北京最大的優勢是首都城市,政策落實較有效率,創科發展也非常迅速。而且央企、國企和民企之間的合作模式相當成熟。(圖片:hk01)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