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現原因不明兒童肝炎個案 留意四症狀或涉腺病毒 日常點預防?

撰文:吳梓楓2022-04-25 10:22更新:2022-04-25 10:22

歐美多國近日錄得逾百宗成因不明的兒童急性肝炎個案,患者介乎1個月至16歲間,並已錄得首宗死亡個案。各國目前正調查事件原因,當中有部份患者驗出腺病毒。

腺病毒本身可感染人類黏膜,並可引發呼吸道疾病、腸胃炎、結膜炎等病,兒童更是高危的感染群組,作為家長日常又可如何預防孩子感染上腺病毒?

歐美多國近日錄得逾百宗成因不明的兒童急性肝炎個案。(資料圖片)
歐美多國近日錄得逾百宗成因不明的兒童急性肝炎個案。(資料圖片)

個案遍布歐美十多國

據世衞公布指,兒童急性肝炎案例來自英國、美國、西班牙、以色列、丹麥、愛爾蘭、荷蘭、意大利、挪威、法國、羅馬尼亞與比利時,其中英國的個案最多,涉及至少114宗。

全球目前至少已錄得169宗個案,最年幼患者僅1個月大,已致最少1名兒童死亡,17人需換肝。當中有74人驗出腺病毒,並同時檢測到感染腺病毒與新冠病毒者共19人,部分病例甚至發展為急性肝功能衰竭,暫未知病情與腺病毒及新冠病毒是否有關。多國衞生部門發現,大部分患者均約10歲以下,並出現以下症狀:

  • .黃疸

  • .腹瀉

  • .嘔吐

  • .腹痛

不過,大部分患者沒有發燒症狀,而且所有個案對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的常見病因測試呈陰性,即個案並未檢測到常見可能引起肝炎的病毒。而英國部份個案的病情卻十分嚴重,患者需在專門的兒童肝臟科接受治療,部份更須接受肝臟移植。

英國衞生部門表示正積極調查感染原因,目前已經初步排除與新冠疫苗的任何聯繫,因為沒有患者接種過新冠疫苗。世衞亦警告,不排除未來會錄得更多個案。

▼腺病毒感染知多啲:(按圖看清👇👇👇)

+1

相關文章:春天養生|吃太多酸性食物肝火旺傷脾胃!細數8種食物助養肝防燥

本港未錄個案 正密切關注事件

本港衞生防護中心上周五(22日)回應事件指,本港暫未錄得相關個案,強調正密切監察事件,並已聯繫世衞以獲取更多資料及最新調查發現。

中心又指,在外國個案中所涉及的腺病毒是一組可感染人類黏膜的病毒,潛伏期一般為2至14天,在本港則常見於影響兒童的呼吸道病毒,主要透過緊密肢體接觸、呼吸道飛沫和媒介物傳播,通常會引致呼吸道疾病。而視乎腺病毒類型,亦可引致其他疾病,包括腸胃炎、結膜炎、膀胱炎,及較少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等。

▼同場加映,保肝5大穴位:(按圖看清👇👇👇)

保肝5大穴位(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健談授權使用/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健談授權使用/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01製圖)
保肝5大穴位(健談授權使用/01製圖)
+4

相關文章:護肝穴位|工時長壓力大增肝負擔!疏肝解鬱5穴位幾點瞓最保肝?

個人及環境衞生助預防腺病毒

中心呼籲,兒童如有身體不適,亦應避免回校,並及早求醫。而要預防腺病毒感染,市民應保持良好衞生,當中包括:

個人衞生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清理或處理嘔吐物及糞便時,須戴上手套及外科口罩,事後必須徹底洗手。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的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

.避免與別人共用眼藥水、眼部化妝品和其他有可能接觸眼睛的用品。

.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不要吸煙和避免飲酒。

保持環境衞生

.定期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使用1:99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可見的污物,如呼吸道分泌物,然後用1:4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49份清水混和)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15-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金屬表面則可用70%火酒清潔消毒。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高危人士在這些地方逗留時可考慮佩戴外科口罩。

▼同場加映,預防肝病方法:(按圖看清👇👇👇)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5大預防肝病方法(01製圖)
+4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