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菇|東涌兩女食野菇中毒 了解本港9大常見毒菇 1種致死率達5%

撰文:吳梓楓2022-05-26 11:01更新:2022-09-07 07:27

路邊野菇勿亂採!東涌兩名女士日前進食自行採摘的野菇後,出現腹瀉及嘔吐等食物中毒的症狀,其後需前往求醫接受治療,到底本港有甚麼常見的有毒野菇需要留意呢?

胡亂進食野菇恐有食物中毒的風險。(Shutterstock)
胡亂進食野菇恐有食物中毒的風險。(Shutterstock)

進食野菇恐生幻覺 有致死風險

據衞生防護中心周四(25日)調查指,上述疑進食野生菇類後引致食物中毒的女病人分別為36歲及61歲。兩人於本月24日曾在東涌一處山邊採摘野生菇類,其後在家進食後約兩個半小時開始不適,陸續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和嘔吐等徵狀。兩人同日到北大嶼山醫院急症室求醫,並入院接受進一步治療,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由於難於辨別菇類是否適宜食用,呼籲市民切勿採摘野生菇類進食。他提醒,進食菇類引致的食物中毒一般為急性,病徵通常包括進食後短時間內出現噁心、嘔吐和腹痛等腸道徵狀。

因應不同的菇種,病人亦可能出現如大量流汗、幻覺、昏迷或其他神經系統病徵和肝衰竭,嚴重者更可能引致死亡。發言人又呼籲如懷疑因進食菇類引致食物中毒,應立即求醫。如有剩餘菇菌,應帶同前往求醫,以供辨識種類。

▼本港九大常見毒菇:(按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本港常見九大毒菇。(醫師Easy製圖)
+22

野菇毒素難以烹煮清除

據食安中心資料顯示,菇類中毒的原因是進食了若干有毒高等真菌未熟或已煮熟的子實體。引致中毒的菇類毒素由真菌自然生產,不能以烹煮、冷藏或其他食物加工方法清除。

漁農自然護理署也曾梳理了本港九大最常見的有毒菇類,各位平常在郊遊時亦不妨多加留神:

純黃白鬼傘 。(網上圖片)
純黃白鬼傘 。(網上圖片)

純黃白鬼傘

分類:蘑菇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散生至群生於落葉、花盆或路旁花槽的泥土上

  • 辨認特徵:

菌蓋檸檬黃色,闊3-5厘米,初期呈鐘形,後呈圓錐形至近平展,中央臍突形,表面帶有鱗片或被有粉末,邊緣具條紋。

菌褶密,離生,薄,奶黃色。菌肉薄,黃色。菌柄檸檬黃色,長3-10厘米 × 粗1-5毫米,修長但基部稍為膨大,平滑或覆有粉末,菌環易碎,黃色,生於菌柄上部。

孢子透明,光滑,橢圓形,長8-13微米 x 寬5.5-8微米,厚壁,頂端有孔。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多種腸胃刺激物。病人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腸胃炎型症狀,症狀類似典型的食物中毒,例如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病人通常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同場加映,10個常見處理食物常犯錯誤(按圖👇👇👇)

+32
淡黃竹蓀。(網上圖片)
淡黃竹蓀。(網上圖片)

淡黃竹蓀

分類:鬼筆科,鬼筆目,擔子菌門

生境:單生於地上,樹木或竹子下的腐殖質,特別是在剛竹屬、櫟屬或錐栗屬下

  • 辨認特徵:

子實體初時以淡粉紅色或紫紅色蛋狀出現,闊3-6厘米,近球形或卵形,外層之後破裂,釋放菌蓋、海綿狀菌柄和一個大型的網狀菌裙(外菌膜)。

菌蓋圓錐形,覆有隆起的網格,外層佈滿有臭味的深橄欖綠色的孢子液以吸引蒼蠅,頂端白色,中央有一圓孔。

外菌膜黃色至橙黃色,裙狀,網格多邊形至圓形,在菌蓋邊緣展開,乾燥時脆弱。

菌柄長7-22厘米 × 粗15-25毫米,海棉狀,中空,表面有多邊形坑狀網紋,白色、奶黃色至淡黃色,基部有粉紅色至淡紅色包被。

孢子無色,光滑,闊橢圓形至圓柱形,長3-4微米 x 寬1.5-2微米,薄壁,基部常短截。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多種腸胃刺激物。病人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腸胃炎型症狀,症狀類似典型的食物中毒,例如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病人通常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黃硬皮馬勃 。(網上圖片)
黃硬皮馬勃 。(網上圖片)

黃硬皮馬勃

分類 :硬皮馬勃科,牛肝菌目,擔子菌門

生境:單生、散生或群生於土壤表面

  • 辨認特徵:

子實體黃色至污黃色,闊2-10厘米,球狀至近球狀,由繩索狀菌絲附著到基質上,外層厚實堅硬,略為覆有鱗片及不規則地裂開。

孢體初時呈紫黑色,隨成熟變粉末狀。孢子深褐色,表面有刺,球狀,直徑7-10微米。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多種胃腸道刺激物。腸胃炎型症狀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患者一般會出現腸痛、噁心、全身刺痛,痙攣和肌肉僵硬等。病人通常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致命白鵝膏 。(網上圖片)
致命白鵝膏 。(網上圖片)

致命白鵝膏

分類:鵝膏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

  • 辨認特徵:

菌蓋白色,闊4-7厘米,凸面至近平展,有時奶油色的中央會輕微下陷,平滑,邊緣不具長條紋。

菌褶密,離生,淡白色。菌柄淡白色,平滑,有時帶有細小的纖維質鱗片,長7-9厘米 × 粗5-10毫米,近圓柱形或稍為向上逐漸變細。

基部近球狀,寬1-2厘米。菌托薄,膜質,邊界分明,可達7毫米高,兩面白色。菌環膜質,白色,生於菌柄上部,持續或短暫存在。孢子無色,光滑,球狀,長9.5-12微米 × 寬9-11.5微米,薄壁。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著名的鵝膏毒素。中毒症狀分三階段出現。

初期:誤食6至24小時後會出現腸胃炎症狀,症狀包括口乾、噁心、嘔吐、腹部劇痛、腹瀉(通常便中帶血及黏液)等。

中期:約24小時後,這些症狀會暫時緩解,進入2-4天的「假痊癒期」。

後期:患者會進入最嚴重的中毒階段,肝及腎臟出現衰竭現象,若不處理,患者可能在7-10天內死亡。

▼ 同場加映,牛肝菌菇知多啲(按圖 👇👇👇):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牛肝菌菇知多啲。(醫師Easy製圖)
+5
假褐雲斑鵝膏。(網上圖片)
假褐雲斑鵝膏。(網上圖片)

假褐雲斑鵝膏

分類:鵝膏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

  • 辨認特徵:

菌蓋淡灰色至灰褐色,闊4-12厘米,上部凸起至近平展,中央部分顏色較深,被有纖毛,無毛或附有少許污白色的膜質殘餘物,邊緣平滑,常有殘餘物懸掛在邊緣。

菌褶密,離生,薄及白色。菌肉白色及薄。菌柄白色,長8–13厘米×粗5–20毫米,基部稍為膨大,被白色纖毛狀及粉末狀鱗片覆蓋。

菌托薄,膜質,邊界分明,可達5毫米高,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內表面白色。菌環生於菌柄頂部至近上部,白色,易碎,持續或短暫存在。

孢子無色,光滑,闊橢圓形至橢圓形,長7.0–9.0微米×寬5.0–6.5微米,薄壁。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正白胺酸毒素。病人於進食後最少12小時後出現腸胃炎型症狀。有時,發病時間可延遲至數日以至數週。發病後期出現尿頻、劇渴、面部浮腫、及急性腎功能衰竭。

綠褶菇。(網上圖片)
綠褶菇。(網上圖片)

綠褶菇

分類:蘑菇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單生、散生、群生或形成磨菇圈於草地或草坪表面

  • 辨認特徵:

菌蓋白色、古銅色或黃白色,柔軟,闊10-30厘米,初期半球狀,隨成熟變為闊圓錐狀,甚至扁平,中部常密佈褐色鱗片。

菌褶離生,幼時呈白色,後呈灰色至深綠色。

菌肉白色,受傷處呈黃褐色,向基部漸變為淡褐色。菌柄白色,略帶褐色,表面光滑,堅實,基部略為膨脹,具可移動雙層大菌環。孢子綠色,橢圓形,光滑,長8-13微米×寬6.5-9微米。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多種腸胃刺激物。病人通常於進食後的6小時內出現腸胃炎型症狀,症狀類似典型的食物中毒,例如腹痛、噁心、嘔吐和腹瀉等。病人通常於數小時至數天內快速復原。

晶粒鬼傘。(網上圖片)
晶粒鬼傘。(網上圖片)

晶粒鬼傘

分類:小脆柄菇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樹樁周圍或闊葉樹林或木片覆蓋物上大量群生

  • 辨認特徵:

菌蓋黃褐色或古銅色,通常中央部分顏色較深,闊1-2.5厘米,橢圓至圓柱形,但開展後呈鐘形,初期表面覆有白色或淡白色晶體,但這些晶粒在後期容易被沖走,溝棱紋由邊緣至中央。隨著年齡增長,這些溝棱會從底部裂開,最後溶化成墨汁狀,將孢子釋放出來。

菌褶密,離生,初期白色,後轉變為深褐色,最後呈黑色。菌柄長4-10厘米 × 粗2-5毫米,中空,光滑或覆有粉末。孢子紅褐色,橢圓形或杏仁形,長7-10微米×寬4.5-6微米。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一些氨基酸衍生物如鬼傘素,這些化學物質會干擾人體的酒精代謝功能。因此,此菇菌的毒性只有在酒精存在下才引致進食者發病,症狀通常於30分鐘內出現,一般維持約兩小時。

如果在毒發後的數天內再喝含酒精的飲品,患者可能會再次復發。主要的症狀可能包括臉和脖子發紅、胸部疼痛、出汗、心跳加速、低血壓、手腳腫脹、口部有金屬味、噁心、嘔吐,視覺障礙和頭暈等。

▼ 同場加映,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按圖👇👇👇)

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01製圖)
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01製圖)
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01製圖)
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01製圖)
改善腸胃炎的2個穴位(01製圖)
綠褐裸傘。(網上圖片)
綠褐裸傘。(網上圖片)

綠褐裸傘

分類:球蓋菇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樹樁或木片覆蓋物上大量群生或叢生

  • 辨認特徵:

菌蓋初時暗藍綠色、黃色、鮭肉色及紅色,隨年齡增長變為暗黃色或暗黃帶粉紅色,鱗片淡紅色至深褐色。

菌褶彎生至直生,或稍延生,密,暗黃色至橙黃色或土黃色。菌肉淡白色或略帶藍色。

菌柄長2-3厘米 × 粗2-7毫米,綠褐色,光滑或生有纖毛及乾燥。孢子鏽色,具疣點,橢圓形,長6-9微米 × 寬3.5-4.5微米。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裸蓋菇鹼和其他不明的神經毒素,令食用者出現幻覺。中毒症狀通常於進食後的1小時內出現。

初期症狀包括嗜睡、頭痛、感覺麻木、肌肉無力、噁心、腹痛及瞳孔散大等。隨後,患者出現視覺影響和視象扭曲、無法控制地笑及出現幻覺。

大約1–2個小時後,幻覺效果增強,包括視覺和時間感錯亂。大約2–4個小時後,症狀會逐漸減弱,但少數人可能仍會感到頭痛或疲勞。

裂絲蓋傘。(網上圖片)
裂絲蓋傘。(網上圖片)

裂絲蓋傘

分類:絲蓋傘科,蘑菇目,擔子菌門

生境:散生或群生於闊葉樹下的土壤表面

  • 辨認特徵:

菌蓋草黃色至黃褐色,闊2–10 厘米,圓錐形或鐘形,頂部突出,覆有絲質纖毛,後呈輻射狀開裂。菌褶彎生或直生,初期淡黃色,成熟後轉為淡褐色。

菌肉白色。菌柄長3–10厘米×粗4–12毫米,上端白色,往下呈淡暗黃色,基部稍為膨大。孢子胡桃褐色,光滑,豆形,長9–12微米×寬4.5–7微米。

  • 臨床特徵:

此種菇類含有毒蕈鹼。中毒症狀一般於短時間內出現,患者通常於進食後30分鐘至2小時內發病。症狀包括出汗、流涎及流淚(PSL綜合症)等。有時,症狀可能包括流涎、流淚、排尿、排便、腸胃不適和嘔吐(SLUDGE綜合症)等。

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其它症狀,包括視覺模糊、瞳孔收縮、血壓下降導致的頭暈及脈率明顯下降等。死亡率估計為5%。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