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梅雨季濕氣重病痛變多?中醫師教排濕氣方法飲食避免辛辣甜

撰文:健康醫療網2022-06-23 09:02更新:2022-06-23 09:02

春末夏初,由於台灣、日本與華南地區降雨量豐沛,適逢長江中下游一帶梅子成熟的季節,故稱「梅雨」,潮濕的空氣易使物品發黴,因此也稱為「黴雨」。台灣梅雨季節則約是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此時陰雨綿綿、氣温上升,更顯悶熱,不僅影響生活,還有健康。

梅雨季節以濕邪為主 常見疲倦、腹瀉等症狀

台灣樂生療養院陳耑至中醫師說,梅雨季節以濕邪為主,濕邪的特性包括重濁、黏滯、趨下、易傷陽氣。中醫認為肺、脾、腎是體內代謝水液的臟腑,現代人工作生活飲食習慣大多為少動久坐、吹冷氣、出汗少、喜凍飲、愛食重口味等,導致肺、脾、腎代謝水液的功能不良,氣血運行不暢。

▼濕邪體質8大病徵(按圖看清👇👇👇)

+1

相關文章:濕氣重|濕邪體質最易中Omicron? 中醫推8大袪濕食物仲可以減肥

而外部濕邪侵襲人體,體內濕氣堆積,內外濕交織,因此梅雨季時容易有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舌苔白厚、大便黏、肚脹腹瀉、下肢水腫、腳氣、白帶、濕疹等症狀。

保持規律生活 飲食避免辛辣甜

要改善梅雨季節的身體不適,台灣陳耑至中醫師表示,除了以規律運動、增加血液循環,汗除能排出體內濕氣,改善頭部昏沉、四肢沉重倦怠、關節痠痛等外,飲食方面更應該避免辣、炸、烤和甜食,以減輕腸胃負擔。

排除體內濕氣 飲食+穴位按摩可調理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代謝體內水液,去除濕氣,則不會舌苔白厚、大便黏、肚脹腹瀉等。台灣陳耑至中醫師解釋,在食療可選用香辛料排除體內濕氣,增加胃口,如生薑、胡椒、咖哩等,或飲用綠豆薏仁湯、紅豆水、粟米須茶等都可幫助消水腫、腳氣,但食療仍需視個人體質和症狀嚴重度調整,都不宜過度。

此外,穴位按摩也能增加血液循環,代謝濕氣,緩解下半身水腫,主要選擇脾經、胃經和腎經的穴位,如三陰交穴、豐隆穴、太谿穴等。

相關文章:濕熱|下雨天周身痛與吹冷氣吃油膩有關?去濕4穴位+紫蘇葉茶紓緩👇👇👇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圖片來源:台灣安南醫院)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2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