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健康|男士必讀!3大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攝護腺癌

撰文:Hello醫師2022-06-27 02:02更新:2022-08-04 10:21

男性隨著年紀增長,患有前列腺肥大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肥大的前列腺會擠壓到尿道,使男性在小便時斷斷續續、有餘尿感或頻尿,嚴重還會造成肝功能受損。

文:連珮妤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

另外,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2020年台灣人死因統計表中,前列腺癌更位居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5位,究竟男性該如何保養前列腺,避免罹病影響日常生活?

以下就讓《Hello醫師》為你介紹3種保養前列腺必吃的食物,以及你不可不知的4項日常保養小訣竅,避免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等前列腺疾病找上你。

男人必吃!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按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3種食物有效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癌(01製圖)
+8

若想降低罹患前列腺疾病的機率,各位男性平時除應採取低脂肪飲食,避免刺激荷爾蒙分泌過量,提高前列腺發生病變風險,也可以適量攝取以下3種食物,保養前列腺:

1. 含茄紅素的食物:番茄、紅心番石榴

茄紅素(Lycopene)屬於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其抗氧化的能力不僅可幫助清除體內自由基,避免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進而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根據發布於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一篇研究資料顯示,攝取茄紅素也可有效降低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台大的臨床研究則讓62位40歲的前列腺肥大患者,每日服用15~30毫克的茄紅素試劑,結果排尿功能於服用後的第4週出現改善。

若想補充茄紅素,可多食用各種類番茄,不同番茄所含的茄紅素也各有差異,通常以愈紅、愈成熟者含量較多。

此外,如西瓜、紅心番石榴與西柚也具有高含量茄紅素,建議男性朋友不妨將這些水果作為飯後甜點、適量食用,有助於保養前列腺,以減少罹患前列腺相關疾病的機率。

2. 十字花科蔬菜:椰菜花、椰菜

美國弗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調查發現,與不吃蔬菜的男性相比,每日吃3份以上蔬菜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可降低近5成,調查也指出,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芥藍、椰菜等,亦有助預防攝護腺癌。

3. 含微量元素鋅的食物:生蠔、魚類

根據多項研究指出,年紀大於50歲男性體內的鋅含量較低,而前列腺炎或前列腺癌患者的體內鋅含量,也明顯低於健康男性,可見攝取足量鋅元素對於男性的重要性。

依據台灣人膳食纖維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年男性每日建議攝取15毫克鋅,建議可優先選擇含鋅量較高的天然食物,如生蠔、南瓜籽、葵花籽、松子、花生,或是瘦肉、魚類、蛋黃,動物肝臟等動物性食物,滿足每日鋅需求。

經常外食、營養攝取不均的男性,則可適量服用綜合維他命或鋅補充劑,彌補營養缺口。

多喝水、性行為前先解尿!4方法保養前列腺

在日常生活中,不僅可藉由均衡飲食、適量補充特定營養素或規律運動等方式,達到保養前列腺的功效,亦可透過下列4種簡單的方法,進一步預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炎等疾病發生:

- 多喝水:濃度偏高的尿液可能會對前列腺產生刺激,長期下來可能引發前列腺發炎、前列腺肥大等前列腺疾病。因此建議男性平時應多補充水分,每日至少喝水1500~2000cc,以稀釋尿液對前列腺的刺激,但記得睡前應減少喝水量,以免半夜還得起床上廁所,影響睡眠品質。

- 遠離辛辣及高脂肪飲食:平時應減少使用辛辣調味料,如胡椒、芥末、辣椒等,以防前列腺受刺激充血腫脹,引發解尿困難或前列腺疼痛,而減少食用高脂肪食物,則有助降低前列腺肥大風險。

- 避免維持同姿勢過久:由於長期久坐、久站或久蹲可能會造成前列腺膨脹與尿道縮小,導致男性出現排尿困難的症狀,建議應避免維持相同姿勢超過30分鐘,才可有效保養前列腺。

- 性行為前先解尿:建議各位男性在從事性行為前,應先將膀胱內的尿液排空,以免前列腺腫脹不適或排尿困難的症狀出現。

前列腺癌的徵狀及風險因素(按圖👇👇👇)

前列腺癌知多啲?(01製圖)
前列腺功能:位於男性的膀胱頸和尿道間的一個環狀分泌腺體,負責製造濃液,混和精子形成精液(01製圖)
當前列腺細胞異常生長,就有機會形成前列腺癌(01製圖)
前列腺癌有什麼徵狀?(01製圖)
初期:大部份徵狀與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相同,包括小便流量小、排尿困難等,但兩者並無關連(01製圖)
後期:當癌細胞出現擴散,就會引致血尿、腎衰竭等嚴重病徵(01製圖)
前列腺癌有哪些高風險因素?(01製圖)
+4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