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記憶力下降是老化還是得病?多吃銀杏沒用 吃「它」才有效

撰文:NOW健康2022-11-12 23:00更新:2022-11-16 05:12

每當人們因健忘而失誤或出糗時,周遭朋友總是莞爾道出:「該吃銀杏了!」但真的「吃銀杏、防失智」嗎?

專家指出,大眾所認知的銀杏,是可入菜的「銀杏果」,而非真正具有延緩記憶力退化的「銀杏葉」,因此,就算每天認真吃銀杏果、銀杏料理,對於預防記憶力衰退或失智症是完全起不了作用的!真正的預防方法是補充銀杏葉萃取物、多動腦,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銀杏葉萃取物 可預防失智?(按圖了解)

+11

老化引起的健忘不等於失智 有這些症狀可能是失智徵兆

台灣恆春邱外科診所家醫科醫生邱楠達表示,許多人在出現健忘現象時,容易誤以為自己罹患了失智症而前來求診,事實上,因老化引起的記憶力衰退並不等於失智。老化與失智的差別是,老化忘記的事情能仰賴他人提醒而想起,而失智除了健忘,無病識感,到後期更是會完全忘記自己說過、做過的事,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情緒變得憂鬱或暴躁也時有所聞。

邱楠達醫生強調,倘若出現上述症狀,就應就近求診給醫生評估,以釐清是否為老化或是失智。門診中就曾有1名68歲許姓男子在這近半年常出現精神恍惚,不記得家人交代的家務,經檢查排除疾病後,按醫生的建議服用銀杏葉萃取物改善症狀。

相關文章:腦退化|身體怎告訴你有失智症風險?得病前2年或現便秘等10徵兆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銀髮健康|身體潛藏失智症風險會怎樣告訴你?(01製圖)
+8

大腦血液循環不良 三高易引起血管性失智症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失智症及血管性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為腦部神經遭受破壞所引起,其中的阿茲海默症,是比例最高、最常見於老年人的失智症。

至於血管性失智症則是由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所引起,因大腦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細胞死亡,以東方人最常見,約20%至30%患者屬於此類。而腦部血液循環差不僅有罹患失智症風險,也容易造成記憶力衰退或認知功能下降。高血壓、糖尿病與高血脂患者因本身血液循環較差,更須多加留意。

促進末梢血液循環、預防失智 應挑選醫藥級銀杏葉萃取物

邱楠達醫生指出,銀杏葉已被醫學證實能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改善血管通透性,並防止血栓形成,幫助組織器官正常運作,有一定程度能預防失智、改善記憶力。不過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宣稱的「萃取物」不見得是萃取物,因植物萃取的品質深受種植環境與萃取方式影響,就像茶葉會因不同品種、來源、製程、儲存等方式而影響茶葉等級、價位、口感與香氣,何況是挑選醫藥級的銀杏葉萃取物,更加不能隨便。

由於銀杏葉萃取物在台灣被列為指示藥品,建議民眾要購買時,務必認明大藥廠才安全,值得注意的是,服用前應先請教醫生、藥劑師的建議。

日前就有1名65歲從事農林業的林姓獨居男子,被鄰近鄉鎮的女兒發現有些健忘,經常忘記自己做過的事,經醫院檢查排除病變後,林姓男子嘗試服用銀杏葉萃取物約3個月,健忘的現象改善了許多;另有1名70歲女性經常忘東忘西,甚至懷疑他人要她偷東西,讓家人感到困擾,透過銀杏葉萃取物輔助治療,加上適度運動、復健6個月後,症狀已有緩解。

邱楠達醫生最後提醒大家,想要預防失智或記憶力衰退,平常應保持學習新思維的習慣,經常閱讀書報雜誌、參加課程,避免煙酒、多運動並維持健康體重,飲食方面建議以地中海飲食為主,多攝取蔬果和適量堅果、少吃紅肉的,並以銀杏葉萃取物作為日常保養或記憶力衰退的輔助,以期達到預防保健。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銀髮飲食|實踐地中海飲食法5大建議(01製圖)
+12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失智症的10個警號 (01製圖)
+4

延伸閱讀:

春天忽冷忽熱!血循不良恐致腦中風 血管保彈性這樣做

春天溫差大慎防腦中風危機 醫師提醒4類高危族群注意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