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敏感、哮喘、濕疹等慢性長期疾病困擾不少香港人,一旦轉季或空氣污染嚴重時,病情就更加嚴重。西醫難以根治這些難纏的毛病,但原來中醫的天灸能提供妙法,夏季更是治療的最佳時機。箇中原理是甚麼?是否每人都適合做天灸?天灸治療對改善因虛寒體質所引發的疾病尤其有效,和順堂註冊中醫師盧家瑩提供自我評測小方法,讓你能更了解自己是否屬虛寒體質,並解釋在甚麼情況下應接受天灸治療或用藥調理。
寒邪、濕邪引發鼻敏感、哮喘、濕疹
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界存有風、寒、暑、濕、躁、火(熱)六種「外邪」,六者均會引發長期病症;其中鼻敏感、哮喘、氣管敏感、久咳等呼吸系統毛病是由於寒邪、濕邪入體而引發。 盧醫師指先天稟賦不足亦會導致以上呼吸系統毛病,其中以肺氣不足的患者最為常見;亦有不少患者屬肺脾氣虛,甚至是肺、脾、腎三個臟腑同時受累。「加上香港室內冷氣強勁,容易加重呼吸系統毛病的病情。」
另一方面,濕疹則是由風邪、熱邪、濕邪引發。盧醫師指,濕疹成因眾多,最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當,「例如過量進食辛辣、熱氣等刺激食物,導致濕熱內生,或過量進食寒涼生冷,傷及脾胃。」加上工作和生活壓力、接觸過敏物質等因素亦會使身體變得虛弱,令風邪、濕邪、熱邪發於肌膚,導致濕疹。
天灸藥貼敷貼經絡穴位 借助自然界陽氣強體魄
雖然鼻敏感、哮喘等都是難纏的毛病,但在中醫調理之下病情可得明顯改善,持之以恆更可根治問題。中醫治療方法之中,以天灸處理寒邪、濕邪所引致的呼吸系統毛病尤其顯效。天灸治療是透過將天灸藥貼敷貼於不同的經絡穴位處,藥性通經絡穴位到達臟腑,發揮治療功效。據盧醫師的臨床經驗,患者在敷貼一至兩次後,症狀已有明顯改善;持續進行數次後,有些患者的症狀甚至已徹底消除。
盧醫師指,中醫會根據患者的不同證型,在不同的經絡穴位處敷貼。「例如針對肺氣不足患者,會在肺經的穴位上敷貼;針對肺脾氣虛患者,會同時在肺經和脾經的穴位上敷貼。」
此外,在特定日子進行天灸,療效會明顯提升。盧醫師解釋,中醫講求天人合一,平日中醫處方用藥都會考慮天氣。「而天灸就是根據曆法,選取一年之中最熱的三段日子,從而借助自然界陽氣令藥效加倍。」加上藥貼是採用偏溫熱屬性的中藥製成,只要根據患者健康狀況,在指定穴位處敷貼,便能達到增強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的功效。「綜合以上各項因素,令天灸特別適合虛寒體質人士。」
除了可用天灸固本培元外,中醫講求標本兼治,鼻敏感和哮喘在急性發作期可以配合中藥及針灸治療,中藥和針灸都有祛風通竅,宣肺平喘止咳的作用,而在緩解期就根據患者個別的體質狀況,給予溫肺散寒、益氣健脾或溫補腎氣的中藥及穴位治療。同時建議患者平日應該要避免生冷寒涼飲食,避免經常吹冷氣以及坐在風口位,平日亦應該要多運動鍛鍊,增強自身免疫力。
三貼為基本療程 使用加強貼需視乎虛寒程度
一般天灸需進行三貼療程,接受療程後鼻敏感、氣管敏感、容易怕冷等病症通常會有明顯改善,但部分人士則需透過加強貼鞏固療效。盧醫師強調,部分病情較重的患者需要使用加強貼,不過,天灸貼藥並非貼得愈多愈好,患者如有疑問,應向中醫師查詢,讓醫師診斷個人身體狀況及體質再決定是否需要加強貼。
除了諮詢中醫的專業意見之外,如果患者想先初步確認自己是否適合使用加強貼,可以透過以下的寒證小測試,了解自己身體的虛寒程度。如果出現的症狀愈多,代表身體虛寒的情況愈嚴重。虛寒程度嚴重的話,便有機會要在天灸治療時使用加強貼。
小兒久咳及新冠康復後可貼天灸 濕疹患者須按證型或用藥調理
天灸適合治療虛寒問題,對鼻敏感、哮喘尤其顯效。1歲以上小童如有體質虛寒的情況,如:鼻敏感、哮喘、久咳不癒、消化不良、經常感冒等,若本身沒有G6PD缺乏症(蠶豆症),也可以貼天灸調理體質,貼藥的時間一般會較成人短。
近日一些曾患新冠肺炎的患者查詢,他們可否貼天灸?盧醫師指出,無論注射疫苗後或曾患過新冠肺炎,只要體質適合,都可以接受天灸治療。
▶▶▶購買和順堂天灸早鳥套票
一般有新冠後遺症的患者,大多身體較虛,需要疫後調理。新冠康復兩周後,若無不適症狀,也可以接受天灸調理。天灸有「扶正散寒、升陽固脫」的功效,針對患新冠後「肺脾氣虛」的人士,可以透過接受天灸提升陽氣,有助調護肺、脾、腎,增強身體機能,促進身體回復健康。不過,如若發現染疫及正在發燒,便不要接受天灸。
另外對於濕疹患者,則看情況而定,有時未必適宜進行天灸。盧醫師解釋,天灸藥貼須敷貼在患者皮膚表面,當皮膚有破損或皮膚處於較敏感狀態時,便不適宜做天灸。「不過,如果濕疹患者並非處於發作期,皮膚狀態良好,那麼亦可以考慮以天灸調理體質。」她強調濕疹患者事先最好先諮詢醫師意見。
事實上,與鼻敏感和哮喘不同,濕疹不一定是屬於虛寒體質。盧醫師指,急性濕疹一般屬於濕熱型,亞急性濕疹屬於脾虛濕困型,而慢性濕疹則屬於血虛風燥型。如屬脾虛濕困型、風寒型濕疹,便可考慮貼天灸調理體質,患者應向中醫師查詢最合適治療方案。「正如天灸敷貼的穴位位置未必人人相同,中醫同樣須根據濕疹患者的不同證型,並綜合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再制定治療方案。」她說。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