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估唔到

撰文:TVBS新聞網2022-08-05 14:30更新:2022-08-05 14:30

正常人每天正常放屁次數大約為5至20次,不過若次數太頻繁當心健康出狀況。先前台灣就有名OL在經期前後會不斷放屁,一開始以為是消化系統有問題。

不料,因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才決定前往當地醫院檢查,沒想到真正的致病主因竟與腸道沒關係。

【圖輯】30歲女子月經前後狂放屁「呠呠呠」驚揭腸道佈滿黑點 點解關個子宮事?(點圖放大了解👇👇👇)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瘋狂放屁竟然關個子宮事?30歲女子月經前後「呠呠呠」真相竟然是…(01製圖/資料圖片)
+2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台灣知名婦產科醫生李偉浩於《醫師好辣》中表示,自己曾遇過一名30歲OL,因經期前後時常放連環屁,又加上擔心在上班過程中「呠呠呠」的聲音被其他人聽見。深受困擾的她本以為是腸道出現問題,吃了益生菌想改善,結果狀況反而更加嚴重,最後只好到醫院進行檢查。

【相關圖輯】放屁冷知識|愛愛突然呠一聲竟是陰道放屁 專家揭成因及改善方法(點圖放大瀏覽👇👇👇)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陰道放屁是什麼?成因及改善方法你要知(01製圖)
+5

雖然OL拿了台灣腸胃科醫生開的藥確實有改善,不過一到了生理期前後仍頻繁放屁,最後在建議下接受大腸鏡檢查。豈料,檢查出來竟是腸道「子宮內膜異位症」,甚至她的腸道上還佈滿密密麻麻的小黑點,宛如芝麻般。李偉浩透漏,女子一開始崩潰求助並表示腸胃科醫生警告「嚴重恐要整段切掉」,所幸服用自己開的藥後治療成功。

【相關圖輯】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點圖放大瀏覽👇👇👇)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25歲女子經期必流鼻血「鼻中結血塊」醫生一睇驚揭患暗病:是經月(01製圖/Getty Images)
+7

李偉浩提到,子宮內膜一般會出現在子宮內,若跑出去就稱之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是跑到卵巢內,才會有「朱古力囊腫」,不過有時候也會到骨盆底,或是吃進腸子裡。而該名女子即是「吃進腸子裡」的患者,所以只要生理期一到,內膜異位點跟著出血後,造成腸胃不斷收縮、蠕動,才會出現響屁不斷的窘境。

【相關圖輯】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點圖放大瀏覽👇👇👇)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網傳50%女生不知道自己曾懷孕「以為月經原來是流產」醫生教點分(01製圖/《BB來了》劇照)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