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節|七月鬼門關大開 不幸撞鬼應驅魔?醫生拆解「撞邪」真相

撰文:吳梓楓2022-08-05 10:41更新:2022-08-05 10:41

七月鬼門關大開,長輩總會囑咐盡快回家,別在街上逗留太晚,以避免「撞邪」。不過,從醫學角度而言,「撞邪」、「陰陽眼」等靈異現象有可能是涉及到精神病中幻覺、幻聽等症狀,當中更有一類人在醫學上可視為較容易「撞邪」。

盂蘭勝會過往是「鬼節」的重頭節目。(資料圖片)
盂蘭勝會過往是「鬼節」的重頭節目。(資料圖片)

本身深信靈異事物更易撞邪

據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受訪指,精神科對於「撞邪」、「陰陽眼」等靈異現象,一般將理解為感官的問題,例如明明周圍沒有人,卻聽見有聲音和自己說話,這種叫做「幻聽」。當然,若看到某些不存在的東西就叫「幻覺」。有些人會告訴家人,他聽到一些聲音或看見一些東西,甚至有人命令他做這事、做那事,家人得悉後可能會懷疑他撞邪。對精神科醫生而言,這情況最重要是判斷他是否有幻聽或幻覺。

在精神科內並沒有特別提及懷疑「撞邪、撞鬼」等個案的宗教因素。整體來說,精神科醫生通常不會一口咬定某個個案是否「撞邪」,或是否涉及宗教因素。醫生一般會重視臨床,經臨床找出造成患者情況的原因。

不過,如果病人本身對「邪靈」概念有自己的認知,例如本身對靈異事物深信不疑,每當近期覺得身體有點不適,都很容易聯想到邪靈方面,類似個案就有可能是因本身信念的影響而強化,最終把一些精神病症狀認定為「撞邪」。

▼同場加映,不停洗手和消毒有否患上焦慮症,就要留意自己有否以下的徵狀:(按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焦慮症的常見反應(01製圖)
+17

相關文章:【焦慮症】肚瀉頭暈或感發冷發熱 焦慮症分4種可因持續憂鬱引起

患者未必「撞邪」 或患思覺失調、精神分裂

張漢奇醫生亦特別分享3個曾接觸過的「撞邪」個案,3名患者最終亦診斷出「撞邪」的現象原來由不同的精神疾病所引起:

  • 個案一

患者為一位十多歲的小朋友,平日和其他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但有天忽然性情大變,開始不和小朋友玩,小息的時候躲在課室一角默不作聲,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的眼睛總是盯着同一位置,但該位置上並沒有任何人。

同學把這事報告老師,老師看過實際情況後覺得很不妥,告知他的家人。家人懷疑小朋友撞鬼,由父親替他做了些儀式法事,包括「封印」等。但搞完一輪之後沒有什麼實際幫助,他每天小息仍然蹲在那個牆角,望著同一地方,最終確診患上思覺失調。

  • 個案二

患者為一名年輕女士,她和家人去亞洲地區旅行,外出後乘車回酒店時,聲稱看見一些東西,家人問她見到甚麼呢,她卻說不是真的見到,而是感覺到當時車子駛經那條街很「邋遢」,有「污糟嘢」,並且顯得很驚慌。其後整個旅程,她都很少再說話,去玩也提不起勁。

直至回到家中,家人帶她去找一些宗教人士協助,做了一些儀式,家人預算應會有一定改善,誰知最終卻是失望,她的行為仍然很奇怪,常常表現驚慌,自言自語,睡眠也受影響。最後家人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證實是精神分裂症初期,服藥後情況明顯改善。

  • 個案三

患者為一位長者,因身體問題入院,但忽然不認得人、不知道自己處身什麼地方,連時間也搞亂了。他以為自己正置身數十年前發生戰爭的鄉下,他更被人抓住了,要加害於他。於是醫院按慣常做法,請精神科醫生會診。

其實,很多時這種情況是因為身體發炎或者電解質失調,或做完手術不久(曾接受麻醉)而令到他有譫妄的情況,通常只要將他生理上的問題解決,精神科症狀也會跟著消失的。

▼同場加映,PTSD舒緩茶療:(按圖)

+11

相關文章:PTSD|心理受創持續失眠、心悸精神差 中醫推紓緩茶療+湯水

不建議以宗教儀式紓緩情緒

對於「撞邪」中出現的幻聽、幻覺等症狀,張漢奇醫生指出情況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譫妄症(Delirium),患者感官錯亂,分不清真假,例如覺得身邊人要害他,有可能做出傷害自己或別人的行為。

此外,如患者本身有宗教信仰,張漢奇醫生亦不建議患者接受驅魔等宗教儀式來紓緩情緒,因為日常較常接觸的「撞邪」患者,不少正正就是被家人帶去驅鬼,情況始終沒改善所致,他呼籲患者如出現幻聽、幻覺等症狀時,最好是盡快求醫,及早接受治療。

▼同場加映,睡眠質素提升方法(按圖看更多👇👇👇)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睡眠質素提升方法(01製圖)
+15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受訪者提供)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受訪者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