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港男貼月經血跡照反遭網民怒批!附台醫親揭生理期3大迷思

撰文:夏子婷2022-09-02 11:27更新:2022-09-02 11:27

月經|日前Facebook 「巴打絲打『00九吹專區』」群組中,有一名男網民上傳一張相片即時引起熱話,更有人反駁怒斥其男網民直批他不懂尊重女性。事緣該男網民發現港鐵座位上有月經血跡,在群組發文直批衛生問題,並指出「 點坐啊」,意指女性欠缺公德心,卻反遭大批網民鬧爆:「無女人想漏M!」

月經|港男上傳疑月經血跡照反遭鬧爆

Facebook 「巴打絲打『00九吹專區』」群組有一名男網民上傳一張相片,圖中是一張無人坐的港鐵座位,而座位上遺留微微紅色及啡色的污跡, 疑似是女生的月經血跡。男網民即時拍下座位兼上傳到群組以表不滿,更寫道:「頂⋯⋯點坐呀⋯⋯唔通連個天都唔鍾意我⋯⋯」

【月經痛/經痛】男生從不遭受如此痛苦,往往都會低估經痛的痛苦程度,甚至認為「有沒有那麼誇張?!」(《男生必看!女生來大姨媽到底什麼感受?》劇照)
【月經痛/經痛】男生從不遭受如此痛苦,往往都會低估經痛的痛苦程度,甚至認為「有沒有那麼誇張?!」(《男生必看!女生來大姨媽到底什麼感受?》劇照)

世界上最温暖人心的是語言,最傷害人心的也是語言。經常有人常說「唔好咁認真」,在網絡上發言看似不用負責,有人甚至表示自己「開玩笑」,但正因這個玩笑所引致的傷害及嚴重性是無法想像的。若果大家發言前可先考慮嚴重性,世上已經少一點負能量、多一點體諒、多一點關心,世界絕對會更美好。

圖中是一張無人坐的港鐵座位,而座位上遺留微微紅色及啡色的污跡, 疑似是女生的月經血跡。(FACEBOOK@「巴打絲打「00九吹專區」)
圖中是一張無人坐的港鐵座位,而座位上遺留微微紅色及啡色的污跡, 疑似是女生的月經血跡。(FACEBOOK@「巴打絲打「00九吹專區」)

帖文上傳後,男網民本以為會引起共鳴,但最終不但不獲支持,更反遭網民圍插他不尊重女性。不少網民都表示女性月經期間身體已感到不適,心理上又擔心「漏M」的問題。不少網民明白男網民的用意(衛生),但發現問題為何不請港鐵職員清潔,反而拍照上網?整個舉動明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有人指男網民無事生非:「扮咩潔癖遮,你石頭爆出黎架?易地易處呀樓主。」、「相信無女人想當街漏M」、「可能只是買海鮮的血水滲出」。

【月經痛/經痛】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經對於經痛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極級經痛跟心臟病病發相若。(《少女情懷總是M》劇照)
【月經痛/經痛】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曾經對於經痛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極級經痛跟心臟病病發相若。(《少女情懷總是M》劇照)

月經|台醫親揭生理期3大迷思

提及月經,大家又了解月經顏色的意思嗎?原來這種顏色是不正常的,台灣醫生陳保仁醫師在YouTube個人頻道《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上傳影片為各大女生親解生理期的迷思。醫生表示,經期的38律是指月經三星期至八星期來一次,也就是21天到56天來一次,在醫學角度是可接受範圍。來一次如果是3天到8天也是正常現象,經血量30cc到80cc同樣是可接受的。醫生指出市面上不少女生月經稍微跟以往有所改變就變相當擔憂,他表示若果經期比以往超過14天才算不正常,到時再就醫求診。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另外,醫生又表示華人思想上具有中醫概念,只要經血顏色跟以往不一樣就會誤以為健康出現問題,因此他精選了4種食物來劃分出各種經血;分別是麻辣鴨血、豬肝、西瓜汁、朱古力。他表示以上四種顏色皆是不健康,在西醫的研究經血有分凝血及血量。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若果經血相對鮮色如同鮮紅色般,就代表經血血流速度較快;豬肝色就代表經血累積比較久才慢慢出來,甚至豬肝的塊狀;麻辣鴨血色代表塊狀物較多,顏色亦相對較深;最後一個朱古力色常於經期尾段出現,顏色偏深色或者是偏粉色。在西醫角度以上4種顏色都是凝血及血塊排除的過程。醫生亦解釋有血塊或經血血量多不一定是不正常,都要看每個人的身體狀況。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最後女生最常說「月經來不能喝冰」,醫生亦解釋任何溫度的東西理論上不會影響,不過他表示人人體質不一。若果女生喝了冰水感到不適,就減少飲用;若果喝了熱東西感到不舒服,那麼就轉飲涼一點的東西。醫生再度提醒大家月經來的時候可多點補充水份,尤其時溫熱的水份,這樣有助舒緩不適。除了溫水亦可以飲用黑糖水、熱朱古力及熱牛奶,這類飲品都可補充微量維他命緩解經痛的方法。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YOUTUBE@@陳保仁醫師與芙蘿拉 截圖)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