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炎飲食|紓緩不適別碰7種食物減腸胃負擔 飲食清淡不只吃粥

撰文:Hello醫師2022-09-29 05:33更新:2022-09-29 05:33

腸胃炎是種惱人的疾病,雖未至於引發重症,卻會剝奪享受美食的樂趣;若原本約好要與人聚餐或約會,因為急性腸胃炎就能破壞計劃,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享用大餐。腸胃炎最常讓人煩惱可以吃什麼或吃什麼不會拉肚子?

文:張凱安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

《Hello醫師》為您整理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告訴您腸胃炎吃什麼、哪些食物千萬不可以碰,才能盡快復原。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按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01製圖)
+4

腸胃炎吃什麼?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

一般常見的急性腸胃炎通常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得了腸胃炎後,腸胃會變得十分敏感,病人可能一吃東西就不舒服、想吐或拉肚子,因此攝取合宜的食物可緩解病情,加速康復速度。

腸胃炎飲食重點1:隨時補充水分

腸胃炎會導致上吐下瀉,水分嚴重流失,若未適時補充水分恐引發脫水或電解質失衡,嚴重時更可能昏厥甚至休克。

補充水分的重點因人而異,小孩、老人或身體虛弱者最好補充電解質,維持體液平衡,但切記應避免飲用糖分過高的運動飲料,以免加重腹瀉;一般健康成年人僅須補充水分即可;若未出現嚴重症狀,如發燒、嘔吐不止或全身虛弱等,只要多休息、多喝水及控制飲食,腸胃炎多會在數天內改善。

腸胃炎飲食重點2:少量多餐

當腸胃受損時,任何食物都可能引發刺激、導致腹瀉,因此,針對症狀嚴重的病患,部分醫師會建議暫時禁食1至2餐,避免病情加重;但若一直不進食,也會導致營養不足或身體虛弱,拖慢康復速度,建議若症狀已經緩和,最好方法是少量多餐,以減少腸胃刺激。

由於腸胃細胞受損,會導致腸道消化及吸收效率變低,少量多餐既可減輕腸道負擔,一次處理少量食物,也能讓腸道分次吸收食物的養分。

少量多餐的方法不限,可以從一餐的1/4或一半開始嘗試。若進食後,2~3小時內沒有腹瀉,則可繼續進食,並依情況逐漸增加份量。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按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吃了什麼讓肚子脹氣好難受?(01製圖)
+4

相關文章:胃脹食物|甜食高油脂類易致肚脹難受?教你選對食物保腸胃健康

腸胃炎飲食重點3:減少腸道刺激

許多醫師會建議腸胃炎病患吃粥或白吐司,其實並不是只能吃這類食物,而是這類食物較容易消化、較不會再次刺激腸胃,以下食物符合減少腸胃刺激的好處,建議皆可食用:

  • - 白飯

  • - 粥

  • - 白麵包、吐司

  • - 饅頭

  • - 清湯麵

  • - 蒸魚

  • - 蒸蛋

  • - 蒸薯仔

腸胃炎千萬別碰的7種食物

任何高油、高鹽、高糖、高纖或辛辣食物,以及乳製品或含有咖啡因的飲品,腸胃炎患者應絕對避免,因為這類食物會刺激腸胃、加重症狀。

  • 高油:鹹酥雞、速食

  • 高鹽:燒烤、火鍋湯、加工食品

  • 高糖:蛋糕、雪糕、糖果

  • 高纖:竹筍、芹菜、菠蘿、各類蔬菜莖梗

  • 辛辣:麻辣鍋

  • 乳製品:牛奶、調味乳、乳酪飲品

  • 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咖啡、茶、可樂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按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大餐後鏟油「TOP 9飲食」(01製圖)
+1

相關文章:消滯飲食|大餐後宜平衡飲食3原則 營養師推9食物解膩減腸胃負擔

腸胃炎可以吃什麼水果?

蘋果(未去皮)、香蕉、番石榴等水果,因含有果膠,可緩解拉肚子,又能補充水分,適合腸胃炎的時候食用。

腸胃炎可以吃蛋嗎?

腸胃炎病患也須補充蛋白質、增強體力,所以可以吃蛋,只要料理方式清淡即可,例如蒸蛋或水煮蛋。

延伸閱讀:

吃太辣怎麼辦?7大解辣食物不只牛奶有效

小孩肚子痛!3種常見的兒童腸道疾病

【本文獲「Hello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腸胃炎吃什麼?可以吃水果、蛋嗎?腸胃炎飲食3大重點一次看!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