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醫生拆解心律不整症狀+診斷方法 心悸常見4大風險因素要留意

撰文:醫師Easy2022-10-13 04:00更新:2022-10-13 04:00

心跳與我們如影隨形,但如果無預警地不正常跳動,突然加快或變慢,可能代表心臟出了問題。不論任何年紀、背景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心律不整」,本文特意請來心臟科專科醫生吳基恩醫生為大家拆解心律不整的成因和症狀,更會分享一下當中的診斷、治療及預防方法。

心跳與我們如影隨形,但如果無預警地不正常跳動,突然加快或變慢,可能代表心臟出了問題。(圖片:health.gvm)
心跳與我們如影隨形,但如果無預警地不正常跳動,突然加快或變慢,可能代表心臟出了問題。(圖片:health.gvm)

心律不整成因分先天、後天

吳醫生解釋,「心律,是指心臟跳動的節奏;正常情況來說,應該每分鐘跳動60至100下,速度要像拍子機一樣,平均且規律;在自然狀態下,人是不會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如果時常出現有像「胸口撞擊」般心悸感覺,無論心跳速度過快或過慢、還是不規則地漏拍、力度加強,就很大機會患上心律不整。」

他續指,心律不整的成因包括先天或後天。比較年輕的患者,通常是先天性問題,例如「室上性心搏過速」,因為心臟內部多了額外的導電細胞引致傳導方面的異常,所以有時心跳會突然無故地變得很快。

後天因素則常與年齡、疾病或生活習慣有關。「年紀較大的人士,多數有糖尿病、高血壓、血管阻塞等潛在病症,容易出現心房顫動,連帶引致各種心臟健康問題。此外,長期吸煙或酗酒會增加患上冠心病的風險,間接提高出現心律不整的機會。中年女性在接近收經時間,或會增加『早搏』的可能性。」

心跳在正常情況下應為每分鐘60至100下,速度應平均,跳動時亦不應令人有明顯感受。(圖片:shutterstock)
心跳在正常情況下應為每分鐘60至100下,速度應平均,跳動時亦不應令人有明顯感受。(圖片:shutterstock)

心悸為最大症狀 嚴重可引致昏厥或休克

吳醫生表示,「提到心律不整,最大的症狀大多是心悸,包括心臟異常用力地跳動;患者有時甚至會感覺到脈搏及頸部血管在彈動,繼而造成乏力或胸悶心翳。另一種心悸情況是即使人體處於平靜狀態時,心律不正常地過快或變得紊亂,就像剛跑完步、做完劇烈運動一樣;如果心律影響心臟輸出,會有機會引發頭暈、氣促,甚至導致昏厥或休克。這種情況通常意味著心律不整的問題已相當嚴重,患者不應輕視,並要盡快就醫。」

除非特意測量,否則一般而言,心律不整未必會有症狀,所以容易被忽略。要避免心悸,除了醫治本身患有心臟病之外,應該避免咖啡、酒精和濃茶等會誘發心悸的食物;部分舒緩哮喘的吸入式藥物,降血壓、抗憂鬱藥物亦會令心跳加速。另外,精神狀態也是其中一樣重要因素;生活壓力大、睡眠不足、有緊張焦慮等情緒問題的人士更容易有心悸的症狀。

如果心悸引致昏厥或休克,這種情況通常意味著心律不整的問題嚴重,患者不應輕視,要盡快就醫。(圖片:shutterstock)
如果心悸引致昏厥或休克,這種情況通常意味著心律不整的問題嚴重,患者不應輕視,要盡快就醫。(圖片:shutterstock)

心律不整增中風、猝死風險?醫生教4招「自救」方法

心律不整都有分為不同種類,其中「心房顫動」屬於最常見的一種,不單會增加中風的風險高達5倍,亦是一些心臟病猝死的「元兇」。其他類型的心律不整雖然不會帶來即時的生命危險,但始終會引致頭暈、昏厥甚至休克等情況;加上,若然正常人無時無刻都能感覺到自己的心跳,會相當影響思緒,並且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困擾」。

他分享,一旦心律不整發作,如果症狀輕微、患者意識仍然清醒的話,可以嘗試以下方法即時舒緩症狀。首先患者應立即停止手上的工作,稍作休息,慢慢深呼吸並調整心情,令自己放鬆,症狀自然會有所改善。

此外,「室上性心搏過速」的患者還可嘗試飲冰水、按摩頸部、短暫閉氣,但前提是要先諮詢醫生意見以確保自己適用。若嘗試上述方法後仍然無效,患者便應盡快求醫,如出現更嚴重的情況就應立即送院搶救。

心律不整發作時,患者應立即停下手上的工作,稍作休息,深呼吸並嘗試調整心情,令自己放鬆。(圖片:Lashkar)
心律不整發作時,患者應立即停下手上的工作,稍作休息,深呼吸並嘗試調整心情,令自己放鬆。(圖片:Lashkar)

心電圖檢查助診斷 治療包括藥物和手術

除了留意心悸症狀之外,吳醫生表示診斷心律不整最關鍵、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心電圖檢查。不過,在進行一般心電圖檢查時,患者未必剛好處於心律不整的狀態,容易出現「走漏眼」的情況,因此更方便、穩陣的做法就是採用「可攜性心電圖」作日常監控。「可攜性心電圖」的做法是將紀錄儀貼在胸口持續4至7天,儀器會全天候測量心跳數據,從而更準確得知患者日常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和時間。如初步懷疑確診心律不整,吳醫生亦會建議患者進行全面的超聲波掃描,以獲取清晰的心臟影像幫助診斷。

「可攜性心電圖」可更準確得知患者日常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和時間。(圖片:nu-beca)
「可攜性心電圖」可更準確得知患者日常出現心律不整的情況和時間。(圖片:nu-beca)

吳醫生提出,視乎患者個別情況和病情嚴重程度,現時常見的治療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透過藥物來控制病情,另一種則是進行「微創導管消融術」,病人在過程中會局部麻醉,醫生會利用高溫來糾正導致心律不整的位置。手術的成功率可以相當高,而且長遠亦有望能擺脫藥物治療。

他建議,有心律不整家族病史、平日易有頭暈、昏厥等症狀或察覺自己心跳時快時慢的人士應定期進行心臟檢查;一旦確診也可及早進行治療。「而對於健康人士,如果想預防心律不整,最好是避免吸煙、過量喝酒等不良習慣,咖啡每天也盡量不要喝超過兩杯。運動雖然對心律不整沒有直接的預防作用,但對整體的心臟健康仍有幫助,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做運動。」

吳基恩醫生,心臟科專科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