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紅素|來自海藻非萃取自蝦!減皮膚老化3功效吃蝦子三文魚都得

撰文:Hello醫師2022-10-22 09:02更新:2022-11-09 04:48

現代人經常使用電子產品,若用眼過度,容易造成眼部乾澀及黃斑部病變等症狀,除了可透過減少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預防外,不少人選擇補充護眼營養品如葉黃素及蝦紅素等;其中,蝦紅素護眼好處多多,包括消除眼睛疲勞及保護眼睛健康,同時也可改善用眼過度及皮膚老化等問題。

文:連珮妤 資料查核:Hello 醫師

究竟蝦紅素是什麼?與葉黃素有何差別?又有什麼功效及好處?平常又能從哪些食物中攝取?就讓《Hello醫師》帶你一起認識蝦紅素的3大功效吧!

什麼是蝦紅素?蝦紅素3大功效(按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什麼是蝦紅素?(01製圖)
蝦紅素3大功效(01製圖)
+10

蝦紅素 唯一通過血液視網膜屏障抗氧化營養素

蝦紅素(Astaxanthin)又稱為蝦青素,是一種脂溶性類胡蘿蔔素,無法在體內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攝取,也是唯一能進入細胞內,並通過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和血液視網膜屏障( Blood-retinal barrier)的抗氧化營養素。

蝦紅素最早是由庫恩(Kuhn)與索任生(Sørensen)兩人於1938年在龍蝦中發現的,而後便被應用在不少健康食品及藥品中。

蝦紅素非萃取自蝦子 可攝取自三文魚

其實,蝦紅素並非「蝦如其名」,萃取自蝦子,而是廣泛存在於雨生紅球藻等海洋藻類中,並透過食物鏈累積在蝦、蟹、三文魚體內,使這些生物體色呈現紅色;倘若你平時想從天然食物中獲取蝦紅素,不妨可以適量攝取像是三文魚、鱒魚、魚卵、蝦子或小龍蝦等海鮮。

4類抗發炎食物(按圖看清👇👇👇)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4類抗發炎食物(01製圖)
+3

相關文章:抗炎食物|持續慢性發炎易誘發癌症心臟病!西蘭花4類食物減發炎

蝦紅素與葉黃素有什麼差別?有什麼功效?

葉黃素及蝦紅素皆對眼睛具有保護作用,但兩者在功能上有何差異呢?葉黃素主要存在於人體視網膜及水晶體裡,不僅能透過吸收自由基,達到抗氧化的作用,還可吸收對視力有害的藍光及紫外線,預防黃斑部病變。

相較於葉黃素,蝦紅素則負責輔助葉黃素保護黃斑部,緩解眼睛痠痛、乾澀及疲勞。此外,蝦紅素還具有以下3大常見功效:

1. 可減緩皮膚老化

不管是自然老化,還是長期受到太陽紫外線(UV)等外來光線照射,皆可能因高氧化壓力,造成DNA受損、出現發炎反應、使抗氧化酵素減少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生成,進而導致真皮層內含的膠原蛋白及彈性蛋白降解,最終則會使皮膚老化。

然而,若能補充足夠的蝦紅素,即可抑制發炎及過氧化的生化反應,進而改善皮膚健康。除此之外,蝦紅素也可藉由抑制黑色素過度沉澱,減少DNA傷害,進而減緩皮膚老化的速度,增加膠原蛋白及生長因子的數量,並修復因紫外線照射而受損的皮膚,對皮膚可說是好處多多。

2. 改善眼睛疲勞及乾眼症

除了能減緩皮膚老化外,蝦紅素還能對抗因藍光、紫外線及眼壓高所造成的視網膜傷害,並提升眼球脈絡膜血流速度,改善眼睛疲勞、乾澀等症狀。一項來自中國北京眼科與視覺科學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也顯示,每日服用蝦紅素2次,持續約30天,能改善中老年患者輕、中度的乾眼症問題。

按圖了解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Unsplash)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iStock)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資料圖片)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相葉學》影片截圖)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資料圖片)
10種蔬菜葉黃素+玉米黃素排名(網上圖片)
+4

相關文章:護眼食物|護眼營養素10蔬菜排名蘿蔔尾2 6類食物建議吃法減眼疾

3. 預防阿茲海默症與柏金遜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導致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引發神經退化性疾病。根據美國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公布研究顯示,蝦紅素因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特性,能透過清除人體的自由基及抑制脂質過氧化,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及柏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延伸閱讀:

葉黃素

醫:葉黃素推薦這樣選!釐清葉黃素挑選4大迷思

【本文獲「Hello醫師」授權轉載,原文:蝦紅素竟不是出自蝦子!護眼、改善皮膚老化!3大蝦紅素功效大解析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