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愛滋病日|3成感染者達抑鬱臨界點 瑪嘉烈心理服務助解壓力

撰文:鄧康翹2022-11-30 16:00更新:2022-11-30 16:00

今日(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今年主題是希望消除因差異和不平等造成的愛滋病毒檢測、預防和治療障礙。香港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指,許多HIV感染者容易變得沮喪和自我懷疑,他們因擔心被發現、怕感染別人而減少與家人朋友見面,認為自己不能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 瑪嘉烈愛滋病診所為HIV感染者提供臨床心理服務,為病人和家人提供情緒支援,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表示,現時門診約有三成HIV感染者經評估後發現有超過臨界點的抑鬱或焦慮等症狀,需要接受認知行為和敘事治療,他形容對HIV感染者來說:「唔只係生存問題,更係生活問題。」

(從左到右)瑪嘉烈醫院藥劑師張業恆、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姜嘉祺、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鄧康翹攝)
(從左到右)瑪嘉烈醫院藥劑師張業恆、瑪嘉烈醫院資深護師姜嘉祺、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鄧康翹攝)
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中)指出許多HIV感染者在確診後,會變得沮喪及自我懷疑,擔心被發現HIV感染狀況、怕感染別人而減少與家人朋友見面,認為自己不能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鄧康翹攝)
曾德賢(右二)強調HIV感染者若穩定接受抗病毒治療,並持續穩定追蹤血液中病毒量,讓病毒量低到偵測不到時,便不會把愛滋病毒傳給性伴侶,依然可以結婚生育下一代。(鄧康翹攝)

曾德賢指許多HIV感染者容易變得沮喪和自我懷疑,更因擔心狀況被發現或怕感染別人而減少與家人朋友見面,認定自己不能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目前,瑪嘉烈愛滋病診所為HIV感染者提供多元化綜合服務,包括臨床心理服務,為病人和其家人提供情緒支援。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表示現時門診約有三成的HIV感染者經篩選評估後,發現有超過臨介點的抑鬱或焦慮等症狀,需要接受認知行為和敘事治療:「對HIV感染者來說唔只係生存問題,更係生活問題。」

男病人認知障礙無法逆轉家人同感壓力 心理治療助生活重回正軌

曾德賢提到一名男病人,經瑪嘉烈愛滋病診所接檢測確認感染HIV病毒,且己到較後期階段,同時診斷出因HIV病毒感染而患有神經性認知障礙。雖然他接受治療後病毒量得以受控,但因認知障礙無法逆轉,令到該名男病人無法從事以往需要大量體力勞動的工作。

作為家庭經濟支柱,不論自身或家人都承受很大壓力,太太更因過份擔憂而失眠、抑鬱等。幸好瑪嘉烈愛滋病診所一直跟進著他們的病情,並作出適當的心理治療,釋除患者及其家人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壓力,助他們生活重回正軌。

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右)指對HIV感染者來說「唔只係生存問題,更係生活問題。」若能盡早識別和介入治療有適應困難的病人,有助預防他們出現抑鬱或焦慮。(鄧康翹攝)
瑪嘉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譚嘉恒(右)指對HIV感染者來說「唔只係生存問題,更係生活問題。」若能盡早識別和介入治療有適應困難的病人,有助預防他們出現抑鬱或焦慮。(鄧康翹攝)

盡早識別和介入 有助感染者預防五年後出現抑鬱或焦慮

譚嘉恒表示,有不少HIV感染者在治療過程中,因每日服藥產生的心理壓力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對每天服藥感到焦慮,因這變相每在重提是感染者的身份。他強調若能盡早識別和介入治療有適應困難的病人,有助預防他們在五年後出現抑鬱或焦慮症等症狀。

「U=U」概念意義大 曾德賢:佢哋同樣可以結婚生下一代

近年醫學界提倡的「U=U」概念,對患者、醫生,以至大眾都有重大意義。曾德賢重申,HIV感染者在穩定接受抗病毒治療後,若持續穩定追蹤血液中病毒量,控制於測不到,便沒有傳播風險,曾德賢說:「HIV感染者同樣可以結婚生育下一代。」

外國正研發植入式藥物 有助緩解治療過程心理壓力

俗稱「雞尾酒療法」或者「混合療法」的抗病毒混合治療是目前愛滋病標準療法。曾德賢指,雖然口服抗病毒藥物成效較高,但是仍有其他治療選項可供不喜歡口服藥物的HIV感染者選擇。除了口服抗病毒藥物外,亦有長效針劑治療,患者不用每天服用藥物。他透露外國正研發植入式藥物,患者把藥物配戴在手臂上即可,十分方便,認為能有助緩解HIV感染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心理壓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