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引發三大成長發展障礙 附三個步驟應對情緒波動時的角力

撰文:阿言2023-01-09 00:00更新:2023-01-09 00:00

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在成長階段承受多方面的發展困難,包括社交發展障礙、社交溝通障礙及行為適應問題。這些困難直接影響孩子的親子關係、朋輩關係、學習及社會生活的適應。就以上的影響,是次專訪分別列出對應的治療及訓練策略。

受訪者:香港小童群益會臨床心理學家梁子真

(此為「自閉症」專題報導三之二)

👉🏻點擊即睇自閉症跡象👈🏻

+3

社交發展障礙 : 難以和同齡的友群建立及維持友誼 :

1. 社交動機缺乏或不足:其社交表現可以是冷漠、被動;年幼時,有些兒童可能只為個人需要而接近其他人,例如他希望得到食物或玩具時,會強行拉別人的手作為工具以取得所需。他們較喜歡獨自玩耍,很少注意其他同伴。他們也很少自發地分享個人興趣、感受及成就。

2. 社交技巧弱:過份熱情、古怪;或較自我中心。

3. 難以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欠缺同理心。他們一般較難理解社交上的「潛規則」,以至較難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配合當時的處境。

社交溝通障礙 - 難以有效地與人作雙向的溝通:

1. 部分患者缺乏適齡的語言能力:例如詞彙貧乏,容易將「你」、「我」等代名詞混淆使用;自我表達時缺乏技巧和組識能力,說話語調可能和一般人不同(音調較高,語氣較為刻板或古怪),有時亦會重複別人的說話。

2. 部分雖有一定的語言能力,但理解能力較弱。

3. 年幼時欠缺非語言溝通能力:少眼神接觸及缺乏面部表情;較少指向物件以表示需要。

4. 影響有效地與人作雙向的溝通。

行為方面 (四項中必須有兩項):

1. 固執不變:生活習慣方面,通常不喜歡環境的轉變,有時會堅持自己的習慣;例如指定路線,時間,生活次序;特定的說話內容。

2. 重複行為:重複做相同的事; 重複玩玩具的其中一些部件。

3. 熱切、狹隘興趣:也可能會有一些特殊或狹窄的興趣,有時會過於專注自己的興趣而忽略了其他事,亦影響了與其他人的交流;例如車,路線圖,地圖,星球,飛機等有一定規律,甚少有變數的事物。

4. 感官反應異常:對冷熱、痛楚、聲音、光線等反應過敏及過弱。

自閉症或影響人際關係、學校及社區適應生活 引發情緒問題

香港小童群益會臨床心理學家梁子真指出,因自閉症患者面對人際關係和社會生活的要求時容易出現困難,如沒有對應的訓練和治療,有機會逐漸出現情緒困擾問題。在學校生活方面,除了認識朋友或維持關係方面有困難,一些行為問題,例如上課時未能明確遵守校規、重覆性行為、或尋求感官刺激的行為等都會影響課堂學習和表現。當他們需要融入群體,或者要完成群體合作的項目(例如群組專題研習)時,對他們來說困難就會再提高。

在社區適應方面,社交上的缺乏,很多時都因不懂看「眉頭眼額」,亦不懂在社交場合作出對應的社交行為,變相難以融入社會。例如乘搭升降機時,大家一般也會很安靜等侯,但自閉症患者可能會問父母或陌生人一些尷尬問題,亦未必能觀察對方不悅的眼色而隨即停止發問。另外,小時候的行為問題亦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經驗及適應。例如,當孩子外出時每每出現重覆干擾行為如自轉、大叫等引發尷尬情況,家長當然會減少帶孩子外出,變相減少孩子外出融入社會生活的經驗,導致「貧者越貧」。

圖/photoAC
圖/photoAC

自閉症影響親子關係及引發管教衝突

要處理孩子的行為,若採用的方式無效,有機會令親子關係變差或惡化。梁子真坦言自閉症孩子雖然愛家人,但礙於社交的表達不明顯,以致家長在親子相處中難以收獲滿足感和動力。例如家長與小朋友玩耍時,若小朋友未有特別反應或喜悅的表情,家長則未能從互動中感受孩子對自己的喜愛和興趣,繼而容易產生不舒服的情緒,使管教無力感大增。

而在自閉症治療過程中,亦很依賴照顧者之間管教和訓練方式的一致性。家長需要安排家居訓練協助和支援孩子在情緒、社交、行為上做得更好。最理想的狀況是不同照顧者之間的管教方式具體而且統一,令孩子有辨法清楚理解和適應這些訓練方式。

自閉症改善方法

因應孩子不同需要,有效的治療和改善方法應是多元化和具針對性的。當然,家長亦可參考一些大致的策略方針。 1. 發脾氣

自閉症孩子多有固執及堅持的想法,而且對情緒及感受的理解及管理能力一般較弱。偏好固執不變的孩子面對總在變化的環境因素和日常生活安排,往往造成很多不順心的事情,容易引發經常脾氣或煩躁不安等問題。

梁子真建議家長運用以下三大步驟,有助調節孩子的情緒和促進親子關係。

圖/photoAC
圖/photoAC

一. 預防方法

首先,家長可了解小朋友的特質,盡量避免硬對硬的情況出現,減少不必要的爭執。例如,如果小朋友愛到處跑跳,家長只需要做好家居安全措施,在安全情況下不需要刻意阻止他。

自閉症孩子較易適應有特定規律、恆久不變的東西,比如他們的興趣就多數涉及路線圖、地圖和汽車/星球系列等。家長可在家設定固定時間表,讓孩子可跟隨時間表安排每天的活動、預知父母回家的時間等,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如果是年幼的孩子,可以用圖片或相片展示時間表,設立固定的生活習慣。當然,若生活節奏、學校安排等即將出現變化時,也要預先提醒孩子及協助孩子作出準備,例如家長可提早一星期開始口述變動安排或預先帶同孩子到新場所了解及適應情況。

圖/photoAC
圖/photoAC

二. 情緒平復的方法

當小朋友情緒來襲時,梁子真建議家長應先集中協助孩子「由情緒起伏到情緒平復」。意思是,孩子情緒波動時不宜即時嘗試責罰或說道理,所有令孩子情緒起伏的行為都不宜做。反之,應先平靜他的情緒,安撫心情後再作打算。

發脾氣、情緒起伏等表現都是情緒表達的一種,若想長遠符得到改善,家長需要支援孩子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和培養自我調節的能力。若孩子大叫或大哭,家長可以引領他們到安全位置於釋放情緒,冷靜陪同在旁,直到他們冷靜後再跟平心靜氣地溝通。家長可以握實小朋友的手並帶領他們一同深呼吸,協助冷靜及調節情緒。如果他們不抗拒身體接觸,家長可以用攬緊和按摩等方法安撫孩子;如抗拒接觸的話,則可以給予水、毛公仔或軟墊等,協助他們抒緩不安。

有時候,家長自身的即時情緒反應,都會牽引孩子情緒,令雙方越發越激動。「當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較弱時,他只能依靠家長幫忙疏導情緒」。由於家長的角色非常重要,所以在孩子激動時,家長第一步應先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尋求有效的自我冷靜方式,例如用耳塞隔開孩子嘈吵的聲浪、深呼吸、數時間分散注意力等。

圖/photoAC
圖/photoAC

三. 檢討反省的方法

待孩子回覆冷靜,情緒平穩時才開始進行溝通或反省的步驟。如果孩子有足夠認知和語言能力表達觸發情緒的事情或原因,家長可引領孩子以能力內的表達方法慢慢地說出來。若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家長則可借用相片、圖卡幫助他們表達其需要。若孩子的需求合理,家長可以在可接受範圍內滿足他的要求,避免「為管而管」。

同樣,若孩子情緒失控的源頭屬於固執問題,例如當紙巾盒擺放到別處便會抓狂,亦請家長盡可能不要「用固執打固執」。若只需給予孩子些少時間去修正位置,便能穩定情緒又不影響生活, 家長可容許或引導孩子使用這些處理方式,接受孩子固執的特質。

若某些固執行為的確是影響其發展、家庭及學校生活的話,家長便要慢慢協助孩子訓練彈性,訓練重點在於「由固執發展出彈性」。例如當孩子只吃某類型食物,或者只用某個杯才願意喝水,家長可以逐步並重覆地與他進行擴展彈性的練習。當孩子完成一些小步驟或有少許進步,家長要即時稱讚及獎勵,正面讚揚他的每個進步。例如,曾有孩子數月以來一直抗拒在廁所如廁,堅持使用尿布。梁子真則建議家長可以先邀請孩子每天坐上廁板感受一段短時間,其後請孩子連同尿布坐上廁板如廁,再以紙巾、尿布等縮短坐廁口的距離和減少濺水,然後再請他嘗試在坐廁如廁。不過,這些過程不能急,要先讓孩子接受每一步的新習慣,再慢慢地引導他完成整個行為。原來,從尿片如廁到能夠坐上廁板如廁,這個過程包含很多變動和感官的新刺激,一點也不容易,家長應持續正面稱讚孩子的進步以示鼓勵。

香港小童群益會臨床心理學家梁子真
香港小童群益會臨床心理學家梁子真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