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質酸|補水抗衰老填充功效多 醫生拆解塗抹式VS注射式分別

撰文:醫美Easy2022-12-23 04:00更新:2022-12-23 04:00

坊間有很多護膚品、面膜都聲稱成分中添加了公認的「保濕恩物」—透明質酸,曾令不少愛美的女生雙光發眼,甚至乖乖奉上金錢。而現今醫美技術發達,注射透明質酸的針劑療程於近年亦更為受歡迎。不過有用家分享心得,指如若用錯方法,皮膚反而會越來越乾;到底怎樣才能令透明質酸發揮最大功效?本文特意邀請到李定邦醫生為大家拆解迷思,分析塗抹式及注射式透明質酸兩者之間分別,還有使用時的注意事項。

透明質酸是人體天然成分?補水、抗衰老功效強大!

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又稱為玻尿酸,是天然存在人體真皮層中的一種物質,結構能夠承載高達自身重量1000倍水分,具有強大的保濕作用,能使肌膚看起來更加光滑飽滿。它更可在細胞外圍形成一層透氣保護膜,阻隔灰塵、細菌和紫外線的侵入,從而達至保護皮膚、抗衰老的效果。

不少女生都會將「透明質酸」「膠原蛋白」混淆,李醫生則解釋,「其實兩者同樣都是皮膚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關係亦相當密切。膠原蛋白由纖維母細胞生產,可在真皮層形成具有彈性的網狀結構來支撐皮膚組織,減少皺紋並防止鬆弛下垂。而透明質酸則存在於網狀結構的間隙,負責吸水鎖水;除了有助加快陳新代謝,也能提升皮膚的彈性和水潤度。」

「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都是皮膚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關係相當密切。(圖片:ZoeSportDiary)
「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都是皮膚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關係相當密切。(圖片:ZoeSportDiary)

透明質酸大比併 塗抹外用效果遠不及注射?

一旦踏入25歲,肌膚中的透明質酸流失速度就會加快,到30歲時就幾乎只剩六成。不想被稱呼「中女」,就要想辦法補救。即使不停塗抹保養品,皮膚狀況依然沒有改善?究竟塗抹式和注射式透明質酸之間有何分別?哪樣又更勝一籌?李醫生為大家列舉出3個重點作比較。

  • 1. 使用方法不同

  • 皮膚有表皮層的保護,基本上大部分護膚品都很難滲透真皮層;所以塗抺式透明質酸和其他保濕成分一樣,最後只可在表皮上面減少「經皮水分散失」,並不會被充分吸收。而注射式的透明質酸則能夠直達皮下組織,直接為網狀結構補充水分和支撐。因此,李醫生認為透明質酸的外用效果,遠遠不及醫美針劑。

透明質酸的外用效果,遠遠不及醫美針劑。(圖片:Getty Images)
透明質酸的外用效果,遠遠不及醫美針劑。(圖片:Getty Images)
  • 2. 效果不同

  • 他續指,「塗抺式透明質酸通常是用作補水,要長期使用才會見效。而注射式透明質酸可分為保濕型和填充型,用途相對來說更加廣泛。施打後不單可增加皮膚彈性、去皺,還能達到『微整型』般效果;幫助改善面部輪廓、塑形或填充凹陷,例如豐唇、提升蘋果肌、撫平法令紋等。」

施打式透明質酸可用作塑形或填充凹陷,例如豐唇、提升蘋果肌、撫平法令紋等。(圖片:Shutterstock)
施打式透明質酸可用作塑形或填充凹陷,例如豐唇、提升蘋果肌、撫平法令紋等。(圖片:Shutterstock)
  • 3. 維持時長不同

  • 外用透明質酸,主要停留在表皮位置,只能讓肌膚維持數小時看上去水潤亮澤。如透過針劑注射的方式,將透明質酸施打真皮層內,效果一般可維持3至12個月。不過,隨著每個人的體質和生活習慣有所不同,持久度也因人而異。

分子越細越易吸收?注射次數無上限

李醫生表示,「視乎不同位置和情況,注射式透明質酸的分子大小、濃度、鏈結狀態都可被改變。為了得到最理想的效果。療程前必須先諮詢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以選擇合適產品及預計出需要針劑份量。每次施打都可即時見效,而且沒有注射次數的限制。 」

他續解釋,分子越大、越強鏈結的透明質酸,質地亦會越硬,被人體分解的速度的確比較慢,適合於填充塑形。相反,保濕型的透明質酸通常為細分子,無鏈結或弱鏈結,以提升滲透度。

注射式透明質酸的分子大小、濃度、鏈結狀態都可被改變,療程前必須先諮詢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以選擇合適產品及預計出需要針劑份量。(圖片:醫師Easy製圖)
注射式透明質酸的分子大小、濃度、鏈結狀態都可被改變,療程前必須先諮詢有經驗的專業醫生,以選擇合適產品及預計出需要針劑份量。(圖片:醫師Easy製圖)

注射透明質酸的注意事項

李醫生再次提醒,「打透明質酸所使用的針非常幼細,因此注射完成後針口難被察覺,特別適合生活繁忙的女性,不會耽誤日常工作。但療程前應最好避免曝曬,施打後也避免做劇烈運動及喝酒。而常見副作用包括:紅腫、瘀青、注射部位或出現異物感等;如不慎打進血管,會引致皮膚壞死,甚至乎影響視力。」

一旦決定要注射透明質酸,就要選擇有信譽、正貨保證的美容中心,以及有經驗的註冊醫生。

李定邦醫生(照片由醫生授權刊登)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