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英國傳奇搖滾結他手逝世 未及時治療或致失聰?附5大症狀

撰文:健康Easy2023-01-12 06:53更新:2023-01-12 07:06

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搖滾結他手之一Jeff Beck去世,享年 78 歲。他的經理人已經證實,Jeff Beck在本週二死於突發的細菌性腦膜炎。他病逝的消息震驚音樂界,讓大批音樂人和樂迷感到十分不捨。

經理人證實Jeff Beck已經去世的消息(圖片來源:@jeffbeckofficial)
經理人證實Jeff Beck已經去世的消息(圖片來源:@jeffbeckofficial)

Jeff Beck被譽為「結他手的結他手」(guitarist's guitarist),是世界代表性吉他手,過去曾被《滾石》雜誌列為世界百大結他手第五名,分別贏得6次格林美最佳搖滾樂表演獎和1次最佳流行器樂表演獎,2次分別以團隊和個人身份入選搖滾名人堂。去年亦曾與Johnny Depp合作推出新專輯。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按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腦膜炎通常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01製圖)
+1

腦膜炎知多啲?

腦膜是包覆腦組織與脊髓的細緻構造,腦膜炎則代表腦膜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感染發炎。

腦膜炎併發症

而一般而言,細菌性腦膜炎較病毒性腦膜炎大機會出現後遺症。根據數據,約五分之一細菌性腦膜炎患者可能會有長期後遺症。至於後遺症的實際嚴重性會受病情及有否耽誤治療而影響,可以是短暫、亦可以是永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大約十分之一的細菌性腦膜炎患者死亡,有五分之一患者出現嚴重後遺症,這些後遺症包括:

  • 1. 記憶力衰退

  • 2. 聽力衰退甚至失聰

  • 3. 步態不穩

  • 4. 學習能力下降

  • 5. 語言障礙

  • 7.抽筋、癲癇

  • 8. 引致敗血病

▼腦膜炎症狀,出現這些狀況要非常小心,盡快求醫:(按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腦膜炎症狀(01製圖)
  • 1. 腦膜炎似感冒流感?

腦膜炎患者可能會突然發高燒、頸部變得僵硬,因此早期症狀和流感很相似。患者還會出現頭痛,但與一般頭痛的感覺不同,會伴隨意識模糊或混亂、反應呆滯,此外,還有以下其他症狀:

  • 2. 發燒「燒壞腦」致腦膜炎?

發燒「燒壞腦」不是指直接燒壞腦,而是造成發燒的原因通常是「細菌」、「病毒」、或「黴菌」的感染,讓環繞著腦部組織和脊髓組織的「腦膜」發炎感染,造成腦膜炎。

  • 3. 高燒可能是腦膜炎引起?幾度才算高燒?

家庭醫生林永和表示,高燒及低燒都可能是嚴重疾病引起,腦膜炎則可導致高燒。而發燒溫度愈高、愈突然、愈急速就愈要留心;而年幼、年長者、患有慢性疾病人士、免疫力較低人士、孕婦更屬高危群組,都應及早求醫。

  • 4. 發燒要如何處理?

高燒大多由感染造成,應盡快看醫生;低燒可觀察有沒有其他不適,如持續2日以上需要求醫,尤其是兒童及長者。不過,都可以參考以下做法紓緩與發燒有關的不適。

相關文章:發燒|低燒或患癌腦炎比高燒更可怕?退燒5招溫水抹身都係錯!

  • 5. 青少年也會患腦膜炎?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只有兒童會患腦膜炎,但其實青少年或長者都是高風險人士之一。

▼腦膜炎高危人士:(按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腦膜炎高危人士(01製圖)
  • 6. 腦膜炎會傳染?

有些形式的細菌性腦膜炎具傳染性,例如腦膜炎雙球菌血症,主要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如果患上腦膜炎雙球菌血症,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人士則須接受醫學監察,以察早期病徵,並在有需要時服用預防性藥物。

  • 7. 如何預防腦膜炎?

腦膜炎是受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所致,因此日常要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杜絕細菌或病菌。

預防小貼士:

  •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和後;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

  • 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乾淨毛巾或抹手紙抹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保持均衡飲食、恆常運動、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緊張、不要吸煙和避免飲酒,以建立良好身體抵抗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