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醫院增關節置換手術減輪候 膝痛病人術後可去飲茶、做運動

撰文:黃煦緻2023-01-31 23:00更新:2023-01-31 23:00

膝關節炎是為最常見的退化性疾病之一,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更人數眾多,東區醫院去年底加強服務,由原本一年服務200個病人的手術節數,增加至500個,目標是一周能提供10個手術。醫生指出,若不增加手術節數,病人或需等候超過10年才能做手術。醫院亦同時加強其他服務配套,例如術前評估及教育、日間病房復康節數等,以提供跨部門的一站式治療流程。

  • 80歲的鍾婆婆疑因年輕時經常要蹲下,致受膝關節痛困擾逾20年,「痛到行唔到好辛苦,好多嘢都唔得(做不到)。」求診發現O字腳變型嚴重,「未做手術一日食四次止痛藥都唔得,我都唔食啦,由佢痛啦。」幸好她接受了關節置換手術,現在去廁所已毋需再使用拐杖,亦可以去飲茶、做運動。

東區醫院於去年10月起成立關節中心,並將原本一年服務200個病人的手術節數,增加至500個。(黃煦緻攝)
東區醫院於去年10月起成立關節中心,並將原本一年服務200個病人的手術節數,增加至500個。(黃煦緻攝)

膝關節炎為最常見的退化疾病之一,截至去年9月30日,港島東聯網一年有約2,600病人輪候做關節置換手術,大部份病人為60至80歲,除了病情緊急會安排優先做手術外,若無增加手術節數,每年又有2,600名病人輪候,而一年僅服務200個病人的話,有病人或需等超過10年才能接受手術。

東區醫院去年10月增加關節置換手術的服務量至500人,增幅約1.5倍,希望藉此減少輪候時間。

現年80歲的鍾婆婆,是醫院增加關節置換手術後第一批病人,她30多年來從事捕魚工作,疑因工作要長期蹲下,致膝關節勞損退化。她在2005年被轉介至東區醫院骨科門診,採取藥物等保守性治療,每4個月覆診一次。

鍾婆婆起初病情不嚴重,但在最近一至兩年情況轉差,到2021年鍾婆婆的膝痛惡化,「痛到行唔到好辛苦,好多嘢都唔得(做不到)。」由於病情較嚴重,因此獲優先處理,一年內獲安排做手術,術後生活質素大有改善 ,可做家務,外出飲茶及做運動,就連之前須別人協助才能去廁所,「出咗院冇幾耐就自己去到廁所,唔使揸拐杖。」鍾婆婆在術後更毋須再依賴止痛藥減膝痛。

以往鍾婆婆經常需要家人協助走路,現時已可自行做家務,亦可到外出飲茶及做運動。(黃煦緻攝)
以往鍾婆婆經常需要家人協助走路,現時已可自行做家務,亦可到外出飲茶及做運動。(黃煦緻攝)

東區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温淑盈表示,以往手術後接受物理治療復康服務至少要等兩星期,現在服務能即時銜接,術後一星期即可進行復康治療。另外,以前病人需要120多日才能康復及得以自理,現時只需80日內就能行樓梯、乘座交通工具及毋需用拐杖。隨後亦要覆診跟進情況。

團隊表示,輪候進行置換手術期間,除需定期到骨科門診覆診,亦要接受物理治療減慢膝關節退化速度及作術前復健、接受職業治療部的家居環境評估及日常生活訓練、配戴矯形器或鞋墊減輕關節磨蝕,以及進行8至12個星期的營養狀況評估,適時提供減重或增肌的建議。

病人在輪候進行置換手術期間,除需定期到骨科門診覆診,亦要接受物理治療訓練、職業治療部的日常生活訓練等。(黃煦緻攝)
病人在輪候進行置換手術期間,除需定期到骨科門診覆診,亦要接受物理治療訓練、職業治療部的日常生活訓練等。(黃煦緻攝)

病人亦會接受四星期術前評估及教育,包括身體檢查、照X光、抽血等,不但提供住院手術的流程資訊,亦會檢查病人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做手術,以往有少於5%病人在術前評估時放棄或被認為不適合做手術,醫院會尋找另一病人去填補其空缺,避免浪費名額。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