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肩痛冰敷貼藥膏無效紓緩?醫提醒先檢查旋轉肌腱是否發炎

撰文:NOW健康2023-01-31 09:02更新:2023-01-31 09:02

疫情解封後健身房又重啟運動潮,不過,無論是為了身強體健,或是為了練出一身好看的肌肉線條,都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容易發生運動傷害。

日前台灣就有1名健身教練為了加強前三角肌、三頭肌等部位的線條,加重了肩推訓練的力道,沒想到因為力道過重,造成他的肩膀旋轉肌腱斷裂,必須休息很長的時間,反而導致肌肉量降低。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按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肩膀出現疼痛冰敷或貼藥膏可能會加重病情?(01製圖)
+3

收治這名健身教練的台灣朝氣復健家醫診所院長林詩涵指出,旋轉肌腱是位於肩膀周圍的一整圈肌肉,包含脊上肌、脊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圓肌,能讓我們轉動肩膀,做出各種動作與角度,而旋轉肌腱發炎又可稱為肩周炎,會造成旋轉肌腱發炎的原因,一種是當人體因長時間重複性動作造成的,像是上班族久坐打電腦,以及廚師、家庭主婦長時間用同樣姿勢做事,就容易發生旋轉肌腱發炎。

另一種是因為肩膀的活動角度過大、動作過於猛烈,像是門診常見的姿勢不良或力道過猛造成的運動傷害,該名健身教練就是因為鍛鍊過度,導致有一處旋轉肌腱撕裂,一旦旋轉肌腱發炎或有撕裂傷,人體在轉動肩膀、做出特定角度的動作時會感到疼痛,影響到我們在睡覺、工作或運動的狀態和生活品質。

多數病患在肩膀出現疼痛時,第一反應是先冰敷或貼藥膏紓緩疼痛,接著還會想做一些伸展運動來改善,不過,林詩涵院長提醒,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加重病情,像是轉肩的動作會使病患的肩膀間隙變小,容易造成肩夾擠症候群,還會摩擦到已經撕裂的肌腱,讓肌腱斷裂更嚴重,所以一定要避免這種轉肩的危險動作。

▼紓緩肩緊動作(按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紓緩肩緊動作(01製圖)
+7

相關文章:每日3分鐘|肩膊僵硬合掌即知有幾緊?一個面盆簡單4招改善肩頸痛

治療肩旋轉肌腱發炎 增生療法是不錯的選擇

針對肩旋轉肌腱發炎該如何處置?林詩涵院長說明,如果是一般的扭傷、拉傷,通常會給予一些消炎藥,讓病患適度休息或是搭配復健治療,如果已經出現肩旋轉肌腱撕裂傷,病患一定要先休息、不要多做額外的伸展或轉肩動作。

而在治療方面可以採取震波、雷射或PLT凍晶注射幫助肌腱修復,震波與雷射治療都是透過能量刺激生長因子增生,藉此修復組織,至於PLT凍晶則是增生療法的一種,目前普遍應用在骨科、復健科,及醫學美容療程。

林詩涵院長解釋,PLT凍晶的具體做法是抽取出病患的250c.c.血液,在無菌室中離析出高濃度血小板,製作成約10到20瓶,每瓶含10億個血小板的凍晶瓶,最長可保存3年,適合用在需要長期或多次治療的病患身上,血小板有多種生長因子,能幫助肌肉軟組織修復,修復速度相對較快一些。

相關文章:運動健身|冬天運動特別容易受傷?寒冷天氣注意4點防運動傷害👇👇👇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注意4點幫助你遠離運動傷害(01製圖)
+3

轉動肩膀感到疼痛 可先檢查旋轉肌腱是否發炎

與傳統的PRP相比之下也較穩定、定劑定量更容易掌握療程狀況,治療時會搭配超聲波導影,將PLT使用在正確的位置,1個完整療程約治療3到4次。上述旋轉肌腱撕裂的健身教練就是以PLT治療,完成整個療程後,能重新恢復重訓,肌肉量也漸漸恢復,還參加健身比賽得到佳績。

倘若民眾發現自己轉動肩膀時,某些角度會感到疼痛或無力,可先檢查確認是否有旋轉肌腱發炎的狀況,林詩涵院長也呼籲,病患必須配合復健科醫師的指示,即使是經過PLT治療,也應先由醫師進行科學訓練,慢慢增加肌肉耐力,確保每個動作的正確性,並在正確的時間點恢復過往強度的運動量,且每次運動過後一定要讓肌肉充分休息,否則很容易再次受傷。

延伸閱讀:

大掃除肌肉痠痛跟著來!醫揭預防5招 舒緩疼痛也有效

長期跑馬拉松扁平足注意! 醫:恐好發慢性脛後肌腱炎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

「本文內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見,並不代表《香港01》的立場。」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