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濕重使您肌膚浮腫易攰?3大速效袪濕招數助您對抗濕邪病源!

撰文:健康Easy2024-03-29 00:00更新:2024-03-29 00:00

春天是萬物欣欣向榮,蓬勃生長的季節,而隨着雨水增多,天氣亦變得潮濕悶焗,而當空氣長期積聚濕氣,細菌霉菌亦開始不斷滋生,不單止家裡的牆壁以及傢俱滲出水來,連身體亦變得濕重起來,體內濕氣積聚就容易經常感到疲倦無力,肌膚亦變得浮腫暗沉。到底如何以最有效的方法祛除身體的濕氣?小編在下文會一一介紹3大除濕妙法助您對抗濕氣大軍,對濕重體質說再見!

春天經常降雨,如果濕度高於70%甚至達100%,氣溫又和暖的話,霉菌就容易滋生
春天經常降雨,如果濕度高於70%甚至達100%,氣溫又和暖的話,霉菌就容易滋生

潮濕環境小心霉菌作怪

春天經常降雨,如果濕度高於70%甚至達100%,氣溫又和暖的話,霉菌就容易滋生,單是霉菌就已達百萬種類,而它們的繁殖力亦相當驚人,單是一隻尾指大小的霉菌已有以萬計的霉菌孢子。霉菌只要在合適條件下可以依附在傢俱牆壁,甚至衣物以及食物之中。大部份霉菌都是無害的,有些甚至是有用的,但有些則會引致中毒以及疾病。香港常見的霉菌分別是麴菌、青黴菌、黑黴菌、枝孢菌等等,一旦不小心攝入或吸進霉菌孢子,輕則使人打噴嚏、流鼻水、起疹等,嚴重更可引致過敏性肺炎。

▼因黴菌而出現的過敏症狀包括:(按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黴菌(霉菌)引致的過敏症狀(01製圖)
濕重體質只關天氣潮濕事?
濕重體質只關天氣潮濕事?

濕重體質只關天氣潮濕事?

在中醫角度,濕是陰邪,會影響人體內的陽氣,更使病痛纏身。濕重的問題產生,除了天氣環境潮濕的問題之外,同時身體脾胃的功能不良,使代謝水液的能力下降,導致濕氣淤積在體內,也會使濕重的狀況發生。香港人愛吃生冷煎炸食物,本身已容易損傷脾胃,再加上香港天氣長期濕熱,就使濕氣問題頻繁發生。有中醫師指出濕氣成因與脾胃功能有密切關係,由於食飲物必須經脾胃運化吸收,才能化成有用的氣血和津液滋養身體。一旦濕氣性質重而黏滯,當停聚日久,氣行受阻,鬱而生熱,更可演變成濕熱。當脾胃功能不佳,食飲物消化過程出問題,不能氣化成有用物質,便成痰濕濁物停聚體內,濕濁流注腸道,導致大便見濕軟黏膩。除此之外,濕重會對身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毛病,例如會時不時感到疲倦乏力,四肢沉重,痰多口水多,胃口變差等等,而想了解自身是否有濕重的問題,可以查看以下常見的症狀:

身體濕重症狀
身體濕重症狀
  • 身體濕重症狀

.精神不振,疲勞乏力 .月經不調,痛經強烈 .耳朵內濕(耳禪濕) .大便黏膩,有殘便感 .身體困倦而重或腫 .關節痛 .舌苔白厚,臉色發黃 .頭髮及面部容易出油 .眼袋浮腫(黑眼圈) .胸悶腹脹 .四肢沉重乏力 .女性陰部痕癢,白帶量多 .口淡或口中黏膩,胃口變差 .腹痛,腹瀉

3大去濕大法

服用祛濕茶飲湯水

當體內濕氣重,加上脾胃不良時,可以藉由茶飲湯水幫助利尿排濕以及調理體質。可以祛濕的食材不少,最常見分別是紅豆、薏仁以及薑。紅豆有助去水腫以及利尿,幫助健脾養胃,加上紅豆豐含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並幫助消化。營養豐富的薏仁十分適合水腫體質食用,因為早在古時人們已發現薏仁有健脾益胃,清熱行濕的效用,它促進水液代謝的功能,它的水溶性纖維易被腸道消化,改善脾胃的功能。另一款強大的祛濕食物薑是常用來暖身健脾的食材,主要功效促使發汗、溫暖脾胃、止嘔、溫肺止咳,生薑性溫,並可配合不同食材製成薑茶,四季也可飲用。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4大袪濕食物(01製圖)
+8
  • Ozen生活館 祛濕紅豆芡實薏米茶-三角茶包 $50

  • 紅豆芡實薏米茶性味甘丶平,有助利尿補血丶去水腫丶補脾益氣丶潤腸通便甚至美白嫩膚,使用低溫烘焙制作技術,更保留原材料的營養。

  • Ozen生活館 薑絲茶 $70

  • 薑絲茶以老薑絲製成,豐薑味適中,辣中帶甜,順口不泛酸,冷熱沖泡皆可。薑除了去濕驅寒之外,更可以促進胃部消化,幫助腸道殺菌,更有溫肺化痰的功效。

▼生薑有什麼功效?(按圖了解👇👇👇)

生薑知多啲(01製圖)
生薑知多啲(01製圖)
生薑知多啲(01製圖)
  • Ozen生活館 黑糖薑棗茶 $70

  • 黑糖薑棗茶以三角茶包製成,方便沖泡,中醫角度上黑糖屬於溫補的食材,可以溫經散寒,而且含多種維他命以及礦物質,例如鐵、鈣、鉀等等,加入老薑更可以加強驅寒的功效。豐薑味適中,辣中帶甜,順口不泛酸,熱飲方式沖泡的話約300cc熱水沖泡即可。

  • 養生一族 – 黑糖檸檬薑(600g) $158

  • 黑糖檸檬薑以100%純手工香港製造.零潻加劑,零防腐劑,真材實料.有補血補氣,祛濕驅寒,改善手腳冰冷,經痛。適合寒底人士食用,無論睡眠或於辦公室均長時間處於冷氣房,表皮毛孔收縮,無法散熱,血液循環不佳,容易聚濕,很多人誤以為感冒先兆,其實可能是濕氣過重。老薑、小黃薑含有豐富薑黃素,具有溫胃散寒,消食止痛的功效,驅寒效果極佳,能提升體溫,常用於防治感冒、治療脘腹冷痛、胃寒嘔吐、噯氣吞酸等症。新鮮西西里檸檬-採用新鮮西西里檸檬,具有生津,健脾、清熱下火及化痰功效。常用於暑熱,咽喉炎症,咳嗽痰多、小兒百日咳等症。對喉嚨起到保護作用,止咳去痰,顯著改善感冒後喉嚨癢。

  • moonwell®️湯包 【五指毛桃海底椰素湯】$73

  • 清新甘香的養生茹素食療配方燉湯,採用有「廣東人蔘」之稱的-五指毛桃,具有類似椰子的香氣。moonwell的中醫團隊為你用心配搭營養豐富的五指毛桃海底椰素湯,不僅讓素食人士有更多素湯選擇,更向普羅大眾推廣健康素食文化。配以淮山、粟米、扁豆、蜜棗、海底椰等美味低脂低卡路里的袪濕強身食材,香港都市人濕氣重的必飲去水腫健康湯水之選!

  • moonwell®️湯包 【胡椒豬肚豬展湯】$75

  • moonwell®️湯包胡椒豬肚豬展湯是香濃辛辣的養生食療配方燉湯,胡椒豬肚湯是傳統粵菜中的經典老火湯 。胡椒既是調味品,亦是常用的中藥。在濕氣重的春夏季喝用有健脾暖胃之效,在寒冷冬季此湯則有驅風散寒之效。moonwell的獨家配方特意採用黑白兩種胡椒一起熬製,讓香辣滋味昇華更高層次。在烹調前以粗鹽擦洗豬肚後,再清除掉內側的脂肪膜,省卻清洗豬肚逾數小時及氽水繁複程序,讓客人隨時品嚐胡椒豬肚豬𦟌湯的新鮮滋味。

透過按壓身體穴位以及去濕藥材按摩療法協助身體祛濕驅寒
透過按壓身體穴位以及去濕藥材按摩療法協助身體祛濕驅寒

身體按摩

透過按壓身體穴位以及去濕藥材按摩療法協助身體祛濕驅寒,在家中可常按外關、足臨泣、足三里和陽陵泉等穴位,讓身體濕氣排除更通暢。而一旦經絡中濕氣堆阻減少,自然氣血運行就可以恢復暢順,然後身體就能對於外在環境的濕度、溫度變化就自行調節得當,再也不怕梅雨季的來臨。

  • Le Blanche 鮮薑球驅寒去濕按摩 $488

  • 以「重塑.淨肌.原美」為宗旨,Le Blanche致力以高端的科研技術 ,融合量身定制的美容方案,為客人提供無壓力空間,滋養身心;洗滌疲憊心靈。鮮薑球驅寒去濕按摩有助祛濕氣及驅寒舒壓,薑辣素能振奮神經,加速血液循環,溫暖全身。

  • 足怡莊理健中醫-45分鐘專業頭肩頸按摩 $248

  •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工作壓力大,而且現今常常低著頭玩手機的低頭一族,還有長期坐於辦公室內的OL上班一族,每天維持同一姿勢對着電腦工作,一坐就是一整天。長時間下來,不正確的姿勢再加上缺乏運動,導致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緊繃狀態,形成肩頸痠痛。此外,日常用腦過度,需經常思考, 導致睡眠質素欠佳甚至失眠, 都有莫大的舒緩及幫助。足怡莊設有專業的頭、肩及頸的療程。使用自家品牌的法國香薰油,通過專業按摩使香薰油滲入皮膚,有助紓緩疲勞、改善失眠問題,並具美容修身的功效。

  • 彩豐行 生薑黑浴糖350g $56.9

  • 生薑黑浴糖蘊含天然薑根精華及滋潤保濕的黑糖成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紓緩肌肉疲勞、痛楚及情緒壓力,使用後肌膚變得水潤有光澤。薑根精華、黑糖精華將浴糖放於溫水中,全身放鬆靜躺浸泡15分鐘,然後以清水潔淨身體便可。

三大排濕方法(按圖了解👇👇👇)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圖片來源:台灣安南醫院)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三大排濕方法(01製圖)
+2

運動出汗

想身體排濕的方法除了利尿之外,出汗也是個很有效的方法,而可以使身體大量出汗,運動就是個最佳方法。運動除了可以幫助排汗,還對身體有許多好處,例如有助控制體重,有助強健骨骼、肌肉和關節,減低患上糖尿病、心臟病等的機會。如果想有效地根據生活習慣,身體情況去了解何種運動方式最適合自己,可以透過專業教練訓練提升運動的效能。

  • Vigor一對一私人教練運動訓練堂 首次體驗優惠 1on1 Personal training $300

  • Vigor教練團隊為客戶帶來的體驗不限於運動範疇,透過一對一的指導和緊密溝通,教練會時刻了解客人的生活習慣、身體情況和運動目標,從而評估客人的需求,篩選出最合適的訓練方式,並透過度身訂做的長期規劃,安全、有效地達到客人的目標。將由專業教練透過電話聯絡客戶,了解客戶既身體狀況及運動目標,從而制定合適又能有效達標之訓練計劃。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