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丨6至14歲決定一生視力!小朋友近視應怎樣預防和控制?

撰文:醫師Easy2023-05-31 10:00更新:2023-05-31 10:00

香港學童近視問題嚴重,研究指出,6歲學童患上近視人數達18.3%,12歲學童近視比率即增至61.5%,比率冠絕全歐亞國家及地區。隨著近視加深,患上嚴重眼疾,如視網膜脫落、白內障、青光眼、黄班點病變等的機會亦隨之增加。6至14歲是學童近視加深的高峰期,要預防及控制近視,應盡早制訂有效方案,避免小朋友長大後受深近視影響生活、學習。到底預防近視方法有哪些?好處及缺點又分別是甚麼?本文將逐一解構。

四種主要控制近視方案 效果、優缺點也不同

1. 阿托品眼藥水 Atropine

阿托品眼藥水(Atropine)具抑制副交感神經效果,原本是用作眼科檢查時放大病人瞳孔時使用,須由眼科醫生處方。然而,近年有研究發現,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達51%。阿托品眼藥水用法非常方便,只需每天定時滴眼藥水即可,同時適合任何度數的4歲以上人士使用。

家長需留意,雖然藥水濃度愈高,控制效果愈佳,但副作用亦相對多,高濃度阿托品(1%)的副作用包括畏光、看近視力模糊等,因此通常處方低濃度0.01%或0.05%的阿托品眼藥水,大大減輕副作用的產生,並要依照眼科醫生指示使用。另外,阿托品眼藥水只能控制近視加深,不能矯正視力,小朋友仍需搭配框架眼鏡使用。

近年有研究發現,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達51%。(圖片:Shutterstock)
近年有研究發現,低濃度的阿托品眼藥水有效減慢近視加深達51%。(圖片:Shutterstock)

2. 角膜矯形術 Orthokeratology

角膜矯形術 (Orthokeratology),又稱為OK鏡,是一種經過特別設計的硬性隱形眼鏡,透過在晚上睡覺前配戴,把角膜塑形和改變弧度,從而矯正視力。臨床數據顯示,角膜矯形術可有效減慢眼軸長達56%,減緩近視進展,亦不需配戴任何眼鏡,非常方便日間學習和運動。

只是,角膜矯形術僅適合於近視500度或以下,散光150度或以下的6歲以上人士使用,而鏡片亦需日常好好護理,覆診次數亦較為頻密,有小部分人士或會出現併發症,如角膜表面受損。

角膜矯形術 (Orthokeratology)是一種經過特別設計的硬性隱形眼鏡,有效減慢眼軸長達56%,減緩近視進展。(圖片:Shutterstock)
角膜矯形術 (Orthokeratology)是一種經過特別設計的硬性隱形眼鏡,有效減慢眼軸長達56%,減緩近視進展。(圖片:Shutterstock)

3. 光學離焦鏡片(眼鏡)Mypoia Control Lenses (Glasses)

光學離焦鏡片(眼鏡)的鏡片利用獨特設計,把中央影像照常投射到視網膜的黃斑點上,達至清晰視力,同時把周邊影像投射到視網膜前方,形成抑制眼軸增長的「近視離焦」信號,達至屈光矯正和控制近視加深的效果高達52%。光學離焦鏡片(眼鏡)是一種非入侵式方法,不會對眼球造成任何潛在副作用損傷,與普通眼鏡一樣,於日常配戴就可以有清晰視力,而這方法適用於近視1000度或以下、散光400度或以下的任何歲數人士。

4.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 Myopia Control Soft Contact Lenses

近視控制隱形眼鏡是經過獨特設計的隱形眼鏡,原理與光學離焦鏡片(眼鏡)類似,以多焦環設計,製造周邊離焦訊號控制近視,可減少近視度數加深達59%,適合近視25度至800度沒有散光的人士白天長期配戴。但是,需注意隱形眼鏡的處理,假如處理或使用不當,或會出現角膜感染及受損等問題,而成效亦受配戴時間所影響,家長為小朋友選擇控制近視方案時,也要考慮各種限制及潛在風險。

清晰眼科(Clarity Eye Centres)旗下的清晰近視防控中心提供一站式近視控制服務,包括眼睛檢查、定制混合治療方案、配藥、眼鏡或OK鏡,全方位跟進及控制小朋友的近視情況,研究證明效果最為顯著。Clarity專業團隊由眼科專科醫生、眼科視光師及護士組成﹕提供詳細的眼睛檢查,配合專業的臨床數據分析。另外,清晰眼科擁有多台專用於近視檢測及評估的儀器,設有全港獨家MRT多光譜屈光地形圖儀器,可檢測小朋友眼睛周邊離焦狀況,更準確掌握小朋友雙眼近視情況,訂製切合其需要的個人化特製眼鏡鏡片,令家長至為放心。

希望了解近視加深成因以及控制方案,及早協助孩子遠離近視,可瀏覽以下網頁。

清晰眼科(Clarity Eye Centres)

網站:http://bitly.ws/Fu4Q

WhatsApp查詢:http://bitly.ws/Fu7C

地址:中環皇后大道中9號13樓1303-05室

電話查詢: 3111 1120 / 3188 9853

(資料由客戶提供)

於本流動應用程式或服務內所刊的內容、療法、建議只供參考,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並向相關專科醫生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