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內文西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兒科專科醫生 徐傑醫生完成審核。

內文中醫資訊:

由香港註冊中醫師 周家敏醫師分享提供。

西醫觀點的疾病介紹


手足口病(HFMD),又稱「發疹性水皰性口腔炎」,是一種常見在嬰孩及小童的病毒性傳染疾病,患者多為5歲以下兒童;常在院舍或幼兒園內引起集體感染。但成人亦有不少病例,所以無論是兒童或成人也應該特別注意。


在香港,手足口病的高峰期一般由初夏至秋季(五月至七月),亦有機會於冬季(十月至十二月)出現較小型的高峰期。







西醫觀點的發病原因


手足口病的主要「元兇」是存活在腸道中的腸病毒,如:「柯薩奇病毒A16型」及「腸病毒71型」(EV71型)。另外,其他的柯薩奇病毒和腸病毒也有機會引發。


一般發病潛伏期大約為3至7天,其中由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則為3 至5 天。病毒主要是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疱或糞便,皮膚接觸,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在病發首星期最具傳染性,而病毒可經由其糞便排放達數星期。


如兒童患上手足口病,建議父母要細心觀察兒童的病情。若出現持續高燒、反覆嘔吐、持續昏睡、肌肉抽搐或肢體忽然無力、神情呆滯等病情惡化的情況,應立即求醫。


西醫觀點的病徵


由於手足口病屬於一種自限性疾病,大部份病徵輕微的患者可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癒。發病初期的病徵通常是發燒、疲倦、食慾不振及喉嚨不適等。(亦有些患者可能並沒有發燒等病徵,只會出現皮疹或口腔潰瘍等。)

 

發燒後1至2天,口腔可能會出現疼痛的水疱,水疱初時呈細小的紅點,然後會形成潰瘍。潰瘍的位置通常會在舌頭、牙肉以及口腔的兩腮內側;而手掌、腳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亦有機會出現不會痕癢但帶有小水疱的紅疹。所引發的紅疹大約會在一星期後開始慢慢消失,待病毒性傷口結痂後,便能自行痊癒。而患者相應性亦會對腸病毒產生抗體,不過日後仍可感染由其他腸病毒引致的手足口病。


西醫觀點的可出現的併發症


腸病毒71型是一種單鏈的核糖核酸病毒,亦是引致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之一


若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71型所引致需多加注意,因為它較有可能引致其他較嚴重的併發症,病情嚴重的更可引致死亡,如:

  • 病毒性腦膜炎
  • 腦炎
  • 類小兒麻痺症癱瘓
  • 心肌炎
  • 肺水腫


西醫觀點的高危人群


  • 嬰孩及小童(5歲以下)


相關療法


現時並沒有藥物可治療手足口病。只能用藥物治療症狀,以紓緩發燒和口腔潰瘍引致的痛楚。患者應多喝水、要有充足休息。


此外,由於手足口病傳染性特別高,患者應避免上學、參加集體活動或到人多擠迫的地方,直至完全康復(即發燒及紅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結痂),以免把病毒傳染他人。


如感染是由腸病毒 71 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復後,應留在家休息多兩星期才回校上課。




西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由於病毒會經皮膚接觸、糞口傳染或飛沫的方式散播。並沒有有效疫苗預防,所以要有效預防感染,保持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衞生最為重要。

 

 個人衛生方面

  • 保持雙手清潔,使用梘液和清水洗手,特別是在接觸鼻和口前、進食及處理食物前、接觸水疱後、如廁後、咳嗽或打噴嚏後、更換尿片後,及處理被污染的物件後。(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 至 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
  • 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個人物品
  • 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並徹底洗手,將污染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
  • 使用公筷和公匙進食,避免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 避免與患者有親密接觸,如:接吻、擁抱。
  • 當身體不適時,不應上班或上學,並立即求醫。
  • 患者應避免處理食物和照顧兒童、長者和缺乏免疫力的人士。


環境衛生方面

  • 當學校或院舍爆發手足口病期間,避免集體活動。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 可使用 1:99 稀釋家用漂白水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表面,如: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
  • 用 70% 火酒清潔金屬表面。


相關西醫專科

兒科

中醫觀點及分享:

手足口病屬中醫「温病」範疇。由於感染手足口病時邪疫毒,內傷濕熱,肺氣失宣,濕熱內蘊,薰蒸於外而發病。本病多發于夏秋季節,為濕熱當令之時,而小兒臟腑嬌弱,扺抗力差,故容易染病,但成人亦有機會染病。

 

大致分為三種證型:

  1. 當發病初期,濕熱之邪首先侵襲肺部,肺氣失宣,衛陽被遏,症見發熱、咳嗽、胃口差等類似於感冒症狀。
  2. 一至兩天後濕熱邪毒內鬱,薰蒸肌表,開始出現手足肌膚、口咽部皰疹、潰瘍。若感邪較重或素體虛弱,熱毒內盛傷及營血,則症見身熱持續,皰疹稠密,甚至波及臀部。
  3. 嚴重者,邪毒內陷,耗傷氣陰,會出現昏迷、抽搐等心陽欲脫等危重之症。


本病臨床以實證、熱證居多,病位在皮膚和黏膜,病變臟腑在肺胃。故臨床多以清熱解毒、涼血退疹為主要治療原則,根據病情輕重實施分階段治療。

此病預防勝於治療。

中醫觀點的預防方法

手足口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故而在本病流行期間,勿前往公共場所,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養成於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叮囑孩子勿進食生冷不潔的食物。平時家長也要注重孩子營養的補充,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鍛煉,扶助陽氣以提高其抵禦外邪的能力。

中醫觀點的調理方法:

一旦染病,適當的護理能加快康復進度。

  • 口腔護理

手足口病患兒多有口咽部皰疹, 得當的口腔護理對緩解皰疹疼痛、縮小潰瘍面積、縮短病程尤為重要。

可使用板藍根或金銀花煎水漱口,每於用餐前後進行(若患有G6PD人士禁止使用)

  • 外洗

手足肌膚疱疹可採用金銀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蒲公英、紫背天葵煎水放涼後外洗(若患有G6PD人士禁止使用)。

  • 飲食

大多數患兒會因口腔皰疹、潰瘍而流涎,甚至拒食,故而應當根據患兒的口味予以清淡可口、營養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

  • 情志

情志過極易損傷臟腑精氣,小兒患病後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家長此時要更加耐心,多給予陪伴、關懷和鼓勵。


Reference

圖片:Shutterstock


以上內容、療法和食療只供參考並因人而異,並不能當作任何形式的醫療建議、診斷或診治。如有需要請儘早求醫, 並向相關中醫、西醫或專業人士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