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坐月

婦女在產後6至8週為「坐月」期,古語有云「百骸空虛」,由於產婦在分娩時耗氣失血,而產後子宮尚未康復時,又需要分泌乳汁哺育嬰兒,身體會氣血虛弱 。若調理不慎,往後容易引發其他疾病,如月經失調、偏頭、腰背酸痛等。因此由古至今,產後婦女都特別重視「坐月」,以調養身體至孕前的狀態。


在中醫角度,女性在分娩後體質多瘀多虛,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便秘、缺乏乳汁和尿頻等症狀,所以必須因應生理機能的狀態,按部調補元氣,繼而進補。而良好的產後調養,不單可以促進產婦體機復原,甚至能改善自身體質,及在調養期間,能夠分泌出足夠乳汁哺乳給嬰兒。



中醫如何幫助產後婦女?


中醫辨證的基礎是根據不同體質的需要、配合四季氣候的變化,來協助「坐月」的婦女。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及「寒者熱之,熱着寒之」的調養為原則,特別針對於一些氣血耗損較重,體質虛弱的婦女或產後惡露久久未清、氣血淤塞等各種產後病症,配以合適的中藥,使她們在坐月調養的期間,身體復元能起事半功陪的療效。




「坐月」時,產婦在日常生活可作甚麼配合?


飲食方面:

  • 產後一週內應以清補為主,少食多餐,待脾胃功能漸漸恢復,才能容易吸收進補的食物。進補過急,反而會使體內熱氣淤積,導至出現失眠、便秘等情況。


  • 生冷、寒涼食物都有損脾胃及使氣血凝滯產生痛症,不宜食用。


  • 當體內惡露排清後,可為身體進行適當的溫補及增加蛋白質的吸收以增加乳液,但切忌過量及盲目進補,如遇任何不適,應諮詢中醫師,配合中藥加以調養。


日常生活方面:

  • 應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宜過度操勞,注意保暖,避免風寒入體,而心情應保持舒暢,能使氣血趨於平和,有助防止產後抑鬱、缺乳等症狀出現。


  • 保持皮膚及外陰的清潔,可用溫水淋浴、洗頭,謹記需即時吹乾穿衣便可。


  • 要讓體機得到適時的調養,百日內應禁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