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

夏三月是指農曆四月至六月。在中國節氣中,立夏之日至立秋為止,當中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這六個節氣。中醫養生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季節,氣侯炎熱,大自然萬物生機勃勃,此時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旺盛的時期。


節氣養生

中醫養生是依據著天人相應為原則,順應四時,即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夏長」著眼於一個「長」字,注重養護陽氣。在日常起居生活、情志、飲食、運動等方面,都須順應夏天陽盛陰虛的特點,藉由飲食、生活作息及調節身心,以達到身體與外在環境取得穩定和平衡。在中醫養生學上講究「冬病夏治」,炎炎夏日是預防疾病的最好時機,以減低好發於秋冬時節的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反覆感冒、腹瀉等陽虛症。當中以中醫較普遍採用的三伏療法,選取一年中最熱的三天,亦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期進行天灸,以提升人體免疫能力,減低過敏性疾病復發的機會。


日常起居的調養

夏天氣候酷熱多雨,加上使用空調的情況變得普及,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長期處於冷氣室內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津液淤塞體內,誘發心血管疾病、關節痛等疾病。


  • 宜早起:夏天屬火,心主夏,與心氣相應,宜養心。但因氣溫高、濕度大,容易使人心胸憋悶、發怒,導致體內陽氣疏泄。所以在立夏後宜早起,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幫助身體氣血運行及皮膚毛孔的開泄,以助汗液排出,藉此讓身體體溫得到調節,以適應暑熱的氣候;而晚睡則可順應夏季陰氣的不足。


  • 子午覺:中醫養生學裡,亦提倡睡「子午覺」,午時是心經當令的時段,可適當午休以作養心。


  • 身體鍛鍊: 應保持身體有適度的運動量,但切忌在烈日當空下進行劇烈的運動,以防過多的汗液流失,使體內陽氣損耗。身心情志方面,應時刻保持心境愉快,寧心靜養,可選擇一些怡情的活動,如:太極、瑜珈、釣魚等,有助調節身心。但切記在梅雨天或運動過後,謹記保暖及用乾毛巾抹乾身體表面水份或待汗液排出後,才進行淋浴沖洗,以免濕氣淤積體內。


飲食調養

中醫認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即順應四時的養生觀。


  • 宜清淡食物:在飲食方面也應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應以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為原則,可選用寒涼清心瀉火、解暑的食物,如綠豆、西瓜、冬瓜、苦瓜、赤小豆、梨等,有助消暑化濕。


  • 宜酸味食物:另外也可適量食用具有酸味食物,如蕃茄、菠蘿、草莓等,都有助生津止喝、開胃及增強脾胃系統運化功能。


  • 忌冰涼食物:在炎炎夏日,食用冰涼、寒製食品,解決一時的暑熱在所難免,但不宜過量,因為會容易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使濕熱淤積於體內,誘發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


  • 宜多喝水:對於補充身體水份的流失,可選擇多喝水或食用新鮮蔬果,既能補充水份,亦可消暑解渴。